從宜蘭二結舊街路(原省道台9線)左轉,隨即進入二結庄,印入眼簾的是一副截然不同的風情,環繞二結庄的二結圳邊,綠油油地楊柳隨風搖曳生姿,好不風雅。不說一定不知道,這個只有1400名居民的村莊,竟是台灣最早從事社造的地區之一。
擁有221年歷史的王公廟是二結重要的信仰中心,1995年因香火鼎盛,規模已不敷所用,決議拆毀重建,不過卻有地方人士成立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極力保存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
兩年後,在仰山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二結庄因舉辦「千人移廟」活動而聲名大噪,其中大二結促進會理事陳松根就是靈魂人物之一。
早年就到台北經商的他,雖然無法定居二結,卻從未忘懷故鄉。當時40歲的陳松根從參與千人移廟開始,一步步踏進社造領域。
造景,還給孩子親水空間
每當想起兒時於二結圳嬉戲、魚蝦優游的情景,腦中還不時浮現甜美回憶。
曾幾何時,二結圳已被水泥的U型溝所包圍、魚蝦也渺無蹤跡,「人與河水的親水性不見了,」陳松根驚覺。於是他決定向縣政府請命,還給下一代親水的空間。
陳松根帶領村民從事社區營造,第一步就從造景開始。在眾人的努力下,圳邊栽滿了柳樹、U型溝逐漸被打破,溪水還引流入學進國小,成為實體生態教育環境。
為凝聚村民力量,陳松根循序漸進推出活動。
由於二結是小村子,經濟條件較差,中秋節先以摸彩吸引村民參加,等到村民逐漸理解社造精神後,第二年就改為吟詩作樂的賞月活動,第三年推出「你出菜、我出菜」的嘉年華會,透過大團圓方式,邀請村裡的獨居老人參加活動,讓村民懂得彼此分享以及關懷。
另外,從13年前開始,每年暑假在當地都舉辦王公盃籃球賽,讓孩子跟其他村莊的人一起尬籃球聯誼,不僅拉近彼此距離,連宜蘭縣舉辦國際童玩藝術節時,更邀集孩子們擔任親善大使,邀約外國團隊參加二結的社區日、家庭日,讓外國人認識宜蘭,也讓本地的孩子迅速打開國際視野。
「他對大二結出力甚多,二結因而有很大轉變,」社區大學全促會理事長張捷隆說。
造人,傳承凝聚在地知識
光造景還不夠,還要進一步造人。三年前,他開始傳輸觀念,讓周遭人知道終身學習時代已經來臨。
「大學的知識無法符合所需,要形塑在地知識,將生活經驗系統化才能文化傳承,塑造出學習型社會,」陳松根說。
他以身作則,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精神,家中小孩10歲就開始自理一切,包括起床、穿衣服、吃早點、上學。
晚上7點一到,就是陳家的燭光晚餐時間,在柔和水晶燈、心靈音樂的陪襯下,全家人一邊用餐一邊分享個人當天的心得。
從事社造工作已進入第13個年頭,陳松根深悟,人要先培養對土地、家庭、同儕的情感,再來才是知識的取得。而孩子是根本,家長扮演重要角色,於是他接下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職務,透過家長網絡,往下扎根「造人」。
他再三強調文史的重要,否則生命就沒有意義。如同一塊石頭,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表面,但擁有豐厚涵養的人,就知道背後的故事,普通石頭頓時化為無價之寶。「因為價值來自對文化歷史的深度認知,」他分享社造12年的經驗。
每天行程滿檔的他,隨時待命到各地分享經驗,雖然家人不免心疼他的身體健康,他卻樂在其中,「我不會覺得累,因為生命就活在有意義的事件當中,」陳松根眼神散發出陣陣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