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GTC 2025大會上,黃仁勳說:「我們一起回家吧」時,身旁全球首度亮相的機器人Blue,靜靜地跟在他身後走下舞台。這是一場對未來的預告:輝達已經全力賭上實體AI(Physical AI)這波新浪潮。黃仁勳如何看好它是繼ChatGPT下一個價值十億的市場?台廠又有誰早已加入?
在GTC 2025主題演講的尾聲,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用一場宛如科幻電影的橋段,為這場科技盛會寫下最戲劇性的收尾。在一段由AI生成、以星際旅程為靈感的影片播放完畢後,一位藍白色系的人形機器人「Blue」,在全場目光注視下,緩緩登上舞台。它不僅能夠自由行走、與黃仁勳親密互動,更以輕巧靈活的身手,展現機器人即將融入未來生活的場景。
「Hello Blue!」黃仁勳笑著打招呼,Blue則搖擺著身體、做出可愛俏皮的回應。當黃仁勳對它說「午餐時間到了,我們回家吧」,Blue立刻理解並跟隨他退場,留下全場掌聲與驚歎。
這不只是一次產品展示,更像是預告:AI正從虛擬走向實體,實體AI(Physical AI)將是輝達下一個億萬產業的布局戰場。
在GTC 2025主題演講尾聲,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迎接機器人「Blue」登台,宣示實體AI是他下一場大賭注。影片來源:NVIDIA@YouTube
實體AI為何厲害?輝達黃仁勳早有布局
在Blue驚喜亮相的背後,是輝達正以高度整合的平台戰略,串聯軟體模擬、AI模型、運算架構與開發工具,打造完整的實體AI生態系。從Isaac平台、Omniverse虛擬世界模擬,到最新推出的Isaac GR00T機器人基礎模型與Mega 機器人藍圖,輝達目標明確:將AI的智慧下放到機器人之中,讓它們能在真實世界中自主學習、執行任務、與人類協作。
這套藍圖已獲得製造業、電子業與物流領域的龍頭企業實際導入。汽車產業中,歐洲大廠Schaeffler正與埃森哲(Accenture)合作,導入Agility Robotics 的Digit機器人,進行材料搬運作業模擬;韓國現代汽車則選擇將Boston Dynamics的Atlas納入生產線測試流程;德國的Mercedes─Benz更進一步模擬Apptronik的Apollo機器人,嘗試將其納入汽車組裝,強化生產彈性與人機協作效率。
(延伸閱讀|20檔機器人概念股,誰的含金量最高?)
和碩、鴻海都加入戰場
台灣廠商也不落人後。和碩科技運用NVIDIA Omniverse藍圖Mega開發以Metropolis視覺分析平台為基礎的實體AI代理系統,目標是在工廠中提升員工安全性與生產自動化;鴻海集團更已在旗下多處廠房導入輝達Blackwell平台,模擬工業手臂、人型與移動式機器人,預備下一波製造業升級的技術跳躍。
鴻海工業互聯網(FII)執行長鄭弘孟指出:「我們利用NVIDIA Omniverse和Mega,測試與訓練人型機器人在主要廠區的作業情境,以邁向實體AI的下一階段。」
至於倉儲與供應鏈領域,德國物流集團KION Group與其子公司Dematic也攜手埃森哲整合Mega平台,打造AI驅動的自動化倉儲;BMW分拆出來的idealworks,則將Mega整合至其fleet manager軟體,模擬並最佳化整個倉儲機器人隊伍的調度策略。SAP也將Omniverse納入倉儲虛擬環境模擬,協助客戶預先設計與測試自動化作業流程。
透過這些場域落地實例,輝達正以「從模擬到實作」的方式推動AI機器人從研發階段邁向產業實用階段,不僅建立起AI軟硬整合的標準,更提前布局「實體AI為核心」的未來工廠。
Blue機器人不只可愛,靠輝達AI技術底打造
探究Blue的精采亮相,並非單靠硬體驅動,而是由輝達在AI領域的深厚技術打底所成就。其背後所搭載的Isaac GR00T(Generalist Robot 00 Trained)是一套可訓練、可泛用的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具備從多元動作資料中學習任務邏輯的能力,可針對不同機型、不同工作場景進行快速適應與個別化訓練,是人形機器人真正「懂事、能幹」的核心大腦。
為了加速訓練與模擬效率,輝達同步推出名為Newton的開源實體模擬引擎,這是一款與Google DeepMind和Disney Research合作開發的物理引擎。Newton可與目前主流模擬器MuJoCo相容,並透過GPU加速將模擬速度提升70倍以上,是機器人學習的重要訓練場與沙盒空間。
這也代表,企業在實際部署機器人前,能先在虛擬工廠中模擬其動作流程、避障路徑與任務邏輯,大幅降低失敗風險與開發成本。虛實整合的訓練體系,也讓機器人可以更安全、更可靠地投入實體工廠或家庭場景。
黃仁勳在演講中指出,通用機器人將與生成式AI一樣,成為下一波重塑產業的核心力量。而Blue只是第一個走上舞台的代表。
(延伸閱讀|AI概念股最新完整輪廓!半導體與AI伺服器等供應鏈一表掌握)
Google DeepMind、迪士尼與黃仁勳合作
為了讓機器人能更快、更安全地適應真實環境,輝達也將AI研究推向模擬技術的極限。此次GTC發布的開源物理引擎Newton,便是由輝達與Google DeepMind、迪士尼研究中心(Disney Research)共同開發,透過GPU加速讓模擬速度提升70倍以上,大幅加快訓練週期與開發進程。
Newton與MuJoCo相容,並可整合到輝達Omniverse與Isaac平台中,讓開發者能以OpenUSD架構串聯3D模擬世界與機器人行為邏輯,實現虛擬工廠、虛擬倉儲、甚至虛擬城市的AI訓練空間。
此外,輝達也宣布將與Google DeepMind共同推進AI模型開放發展,包括語言模型Gemma、AI音訊與視覺浮水印技術SynthID,進一步擴展在開放式AI的全球布局。
輝達攜手Blue,如何改寫AI產業版圖?
Blue的登場,是輝達一連串布局的結果縮影—從AI基礎模型、加速運算平台,到實體AI機器人的設計與落地。對黃仁勳而言,生成式AI將重塑內容產業,而實體AI則將改寫所有以「人」為核心勞動的產業結構。
從工廠到家庭、從醫療到教育,當機器人不再只是在實驗室中演示,而能真正「走進現實」,人形機器人就不再是科幻,而是新世代生產力與服務力的象徵。也難怪,黃仁勳在演講結尾直道:「實體AI的時代來了,Blue只是開始。」
未來,或許我們如同今日倚賴手機般,倚賴身邊這些不知疲倦、能夠學習、能夠互動的AI機器人。而輝達,正站在這場科技轉折點的最前線,描繪出一個由智慧機器所組成的新世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