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成敗在於決策,決策的奧義就是兵法!綜觀古往今來的戰爭,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是否「自我毀滅」。成功者不見得百戰百勝,卻能恪守「大勝小敗」(賺多賠少)的原則,不貪功、不冒進,保留退路與餘裕的同時更能綜觀全局,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本文節錄自《不確定性時代的投資兵法》一書,作者:上總介,奇光出版,以下為摘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法家孫武撰寫的著作,雖成書於西元前,可即使到了現代,依舊被視為一本探討人性心理的經典之作。
現今流傳的《孫子兵法》,經過約700年後的三國時代名將曹操的編注、整理與分類後,成為《魏武注孫子》(或稱《孫子略解》)。
所以說,我們之所以能輕鬆閱讀《孫子兵法》,還要感謝曹操的功勞。《孫子兵法》全書分為13篇,此次我們將探討〈九變篇〉中的「將有五危」。
在交易或運用資金時,若將錢比喻為士兵,那麼我們便是指揮這些士兵的將軍。士兵(資金)的生死存亡,全憑將軍的指揮調度。
值得注意的是,當將軍的指揮出現疏漏時,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孫子兵法》中提到的「將有五危」。以下為「將有五危」的介紹。
若將這段文字簡單翻譯與解釋,可以歸納如下:
關於這「五危」,解釋上可能略有差異,不過大致內容如上。
(延伸閱讀│年羹堯想功成身退卻沒能善終?3原因引雍正殺心,值得職場借鏡)
歷史上的戰爭中,因這「五危」而招致敗績的將領不勝枚舉。這次,我們以三國時代曹操的大將之一為例,介紹「五危」。
曹操有一位名為夏侯淵的部下,是他的親戚,也是一名勇猛的將軍。夏侯淵的武勇名震天下,當敵軍聽聞夏侯淵之名時,便會望風而逃,可見其威名之盛。
219年,夏侯淵駐守在定軍山。當時來犯的敵軍將領,是一位年老的武將和一名文官。從夏侯淵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敵人似乎不足為懼。
然而,此時身在首都的曹操,卻特意寫信給夏侯淵,囑咐他務必謹慎作戰。曹操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因為他擔心夏侯淵會落入「將有五危」中的第一個陷阱。
正如曹操所擔心的,在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仗著自己的武勇出擊,卻被敵將擊殺。據說,曹操得知這位親戚與最倚重的部下陣亡後,悲痛欲絕,流下眼淚,並留下了眾多名言之一。
「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身為將領,有時應該保持謹慎,不可盲目逞勇。)
這句話講的是五危中的①「必死可殺」,但與②「必生可虜」也並不矛盾。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把「將有五危」一一對應到交易活動上。
以上列出的5項,是從古至今人們常犯的典型錯誤。
(延伸閱讀│上司交付工作能不能拒絕?論語中孔子早用「8個字」說完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