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96分鐘》營造最身歷其境的高鐵災難片!導演洪子烜打造滂薄震撼的故事

導演洪子烜專訪/高鐵攝影棚、最困難劇本、演技大挑戰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25-09-03

瀏覽數 500+

《96分鐘》非常精彩,締造台灣影視產業的新標竿。華影國際
《96分鐘》非常精彩,締造台灣影視產業的新標竿。華影國際
00:00
00:00

電影《96分鐘》是台灣影史首部以高鐵為題材的災難片,本片由洪子烜執導、編劇,林柏宏宋芸樺李李仁王柏傑、姚以緹、蔡凡熙主演,電影幕後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層層考驗和運算。

近年來,台灣影壇在類型片領域不斷拓展新高度,而《96分鐘》正是一個具代表性的里程碑。這部由《狂徒》導演洪子烜執導、編劇的災難動作片,不僅是台灣影史首部以高鐵為題材的作品,更在籌備與製作上展現罕見的規模與企圖心。

全片歷時9年籌劃,耗資1.6億元打造,劇組更於台中建置全台首座高鐵智能攝影棚,並首度嘗試在台北鬧區大規模封街拍攝,呈現高度寫實的災難場景。

《96分鐘》由結林柏宏、宋芸樺、李李仁、王柏傑、姚以緹、蔡凡熙主演,李銘忠、呂雪鳳、巫建和共同演出,講述列車乘客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炸彈危機時,會產生的惶恐與不安。

隨著高鐵台北直達高雄的96分鐘車程展開,觀眾不僅將看見動作場面的緊繃張力,更能透過角色的情感糾葛,窺見人性在極端處境下的真實反應。

洪子烜此次與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得主洪昰顥再度合作,從近身搏鬥到爆破場面,力求帶來最身歷其境的視覺體驗。

林柏宏在《96分鐘》飾演拆彈專家。華影國際

林柏宏在《96分鐘》飾演拆彈專家。華影國際

《96分鐘》故事描述,一場震驚全台的炸彈攻擊案,讓拆彈專家宋康任(林柏宏飾)從此退出前線。3年後,他與刑警妻子黃欣(宋芸樺飾)搭上台北直達高雄的高鐵,卻接獲前上司李傑(李李仁飾)的警訊:列車上藏有炸彈。

為挽救婚姻的物理補教名師、爆炸案罹難者家屬、毫不知情的返鄉乘客們,全被捲入這場突如其來的死亡危機,宋康任必須在列車疾駛的96分鐘內解除炸彈,同時面對內心深埋的秘密。他能否力挽狂瀾,在倒數中拯救全車性命?

《96分鐘》營造最身歷其境的觀影體驗

《96分鐘》導演洪子烜。魯皓平攝

《96分鐘》導演洪子烜。魯皓平攝

洪子烜分享,一開始想做《96分鐘》的起心動念,就是希望能拍出一部「必須在電影院觀看」的作品,而選擇高鐵作為背景,不只因為其高速行駛與明確的時間設定十分適合營造緊張節奏,更因為高鐵的96分鐘行車時間,與電影放映的觀影體驗形成巧妙呼應。

「當觀眾坐在電影院的椅子上時,與高鐵車廂座位的感受極為相似,彷彿自己就是列車上的乘客,隨著故事發展,一同進入這場生死危機,這種體感的相互呼應,正是選擇高鐵作為題材的重要關鍵。」

他說,電影加入炸彈威脅與危機設定,能夠放大觀眾的臨場感,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密閉空間中的緊繃氛圍,特別是觀眾熟悉的「台北到高雄」旅程,使故事更貼近真實生活,也增添了強烈的沉浸感。洪子烜坦言,這樣的設計唯有在電影院中才能完整發揮效果,若透過串流平台觀看,會錯失電影原本要帶給觀眾的震撼。

因此,《96分鐘》不只是以高鐵為場景的災難片,更是一場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視聽體驗。他希望透過聲光效果與細膩的場景設計,讓觀眾在進入電影院的瞬間,就能與劇中角色共享同一段高鐵旅程,體驗這份近乎魔法般的沉浸感。

《96分鐘》劇本創作極其困難,堪比邏輯大考驗

宋芸樺在《96分鐘》飾演刑警。華影國際

宋芸樺在《96分鐘》飾演刑警。華影國際

洪子烜坦言,《96分鐘》是他創作生涯中寫過最困難的劇本之一,這部電影同時設定了「時間限制」與「空間限制」:故事發生在高鐵車廂,電影裡在高鐵上的時間,與真實列車從台北直達高雄的96分鐘緊密對應。

這種設計在國際電影裡並不常見,因為大多數限時題材的作品,仍有多重場景可供切換,但《96分鐘》將所有事件壓縮在狹小的車廂裡,幾乎每一分鐘的變化都必須被精準鋪陳。他形容,這種寫法使劇情必須環環相扣,任何一場戲都直接影響到下一分鐘的情節推進,對編劇而言是一場極大的挑戰。

他指出,台灣過去鮮少有人嘗試此類型模式的劇本,因此在編寫過程中,團隊不斷推翻自己、修正原有的設計,思考如何能讓劇情同時具備緊張節奏與情感張力。

李李仁和林柏宏在《96分鐘》有許多精彩的對手戲。華影國際

李李仁和林柏宏在《96分鐘》有許多精彩的對手戲。華影國際

洪子烜笑說,一開始在寫的時候,《屍速列車》都還沒上映,後來《子彈列車》(Bullet Train)與《新幹線驚爆倒數》都接著上映了。「之所以會拖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為劇本難寫,整個拍攝也很難,像是必須在推理、懸疑與人性描寫之間取得平衡,並避免邏輯矛盾,以及整個高鐵場景打造,都是一大挑戰。」

因此,洪子烜在撰寫《96分鐘》時,便將人性、情感與犧牲,設定為故事的核心,讓劇情不僅止於災難場面的張力,也能帶出角色間的深層連結。

由於電影敘事必須緊扣時間,劇本在剪輯上幾乎沒有刻意調換時序,每一個細節都要嚴絲合縫。除了動作戲之外,他選擇盡可能按照時序拍攝,讓演員在片場的情緒能自然隨劇情推進,尤其在情感濃烈的場景裡,角色間的對話因此更顯真實動人。

打造真實高鐵車廂,攝影鏡位與演員走位都經過精心設計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為了真實呈現《96分鐘》中高鐵車廂的氛圍,劇組決定從零開始,1:1搭建一節完整的高鐵車廂,還有兩個連結車廂間的連通道。洪子烜坦言,光是高鐵攝影棚的搭建成本,就足以拿去另外一部電影的拍攝,這也讓整個計畫一度在投資上遇到困難。

然而,監製鄒介中在這件事上展現了極大的熱情與堅持,他不斷奔走、籌資金,歷經多年的籌備與溝通,最終才讓高鐵攝影棚順利落成。他說,這樣的電影規模並不只是導演的創作想像就可以完成的,更有賴製作公司與監製的全力支持,才能真正撐起。

然而,因為只有一節車廂拍攝,這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像是演員們在不同場景間轉換,往往需要經過車廂連通道後,再重新進入同一節車廂,如何在觀眾眼中營造「已經來到不同車廂」的錯覺,是拍攝時的一大考驗。

洪子烜說,更困難的是,在電影中,劇情可能只是一分鐘的推進,但實際上演員們卻可能是隔了好幾天才完成拍攝,演員必須牢記角色在前一刻的狀態,才能銜接出自然的情緒與反應。

《96分鐘》的高鐵車廂經過了非常精密的設計才打造完成。華影國際

《96分鐘》的高鐵車廂經過了非常精密的設計才打造完成。華影國際

因為每換一節車廂、每換一場戲,整個車廂都必須重新設計,「誰該在什麼位置、誰該走到什麼地方,什麼東西、行李應該在什麼位置,這幾乎是一場邏輯與記憶的考驗,不僅對演員,對導演與副導、場記等都非常困難。」

在《96分鐘》裡,整個高鐵的場景細節同樣需要縝密規劃,劇組在設計上特別將車廂拆解為可活動的結構,像是牆面、屋頂都能依照分鏡需求拆卸,讓鏡頭有更多靈活的呈現空間。

而模擬窗戶外部環境的LED牆,則精準模擬高鐵從北部南下的沿途風景,確保觀眾能真切感受到列車奔馳的實感,還有隨著北部、中部、南部逐漸變換的風景。

洪子烜也說,就算可能可以省很多預算,但其實一開始,劇組就完全沒有想要跟高鐵商借車廂拍攝的想法,畢竟真實高鐵無法承載打鬥、破壞、爆破等戲份,安全與規範上的限制也使實地拍攝幾乎不可能,攝影的角度也是一大問題,「因此,我們從一開始便決定搭景,並依照劇情設計特殊場面,讓觀眾能在銀幕上看得既震撼又過癮。」

武打戲動作非常精彩,是不斷演練過後才有的成果

《96分鐘》有許多令人身歷其境的感受。華影國際

《96分鐘》有許多令人身歷其境的感受。華影國際

而在的武打戲的動作場面設計上,洪子烜特別強調「沈浸感」的重要性。他希望觀眾能感受到彷彿身處列車之中的真實壓迫,因此在武打戲的拍攝上,設定了許多「一鏡到底」的技術挑戰。

這種拍法要求演員動作與攝影機的運鏡高度契合,不論是轉身、方向切換,還是構圖方式,都必須流暢銜接。「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不論是演員的動作或攝影師的走位,都得重新再來,讓拍攝過程充滿高壓與挑戰。」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劇組花費超過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動作排練與運鏡設計,導演與攝影師不斷推敲每個動作與畫面的節奏,甚至細緻到攝影師何時接力、如何移動攝影機,才能讓觀眾毫無違和感。

他說,這幾乎是一場「精密的數學運算」,每個細節都必須準確無誤。雖然拍攝難度極高,但演員們完全理解這份挑戰的價值,即使拍到身心疲憊,仍持續堅持下去。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執著,電影中的動作場面才能展現出獨特的流暢性與張力,沉浸於《96分鐘》所營造的極限氛圍。

《96分鐘》最深刻的人性考驗

洪子烜希望《96分鐘》能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體驗。魯皓平攝

洪子烜希望《96分鐘》能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體驗。魯皓平攝

對洪子烜而言,《96分鐘》不只是場面浩大的災難動作片,更是一場對人性的考驗,電影中的角色多元而立體,有背負過去傷痛的人,也有平凡的乘客、無辜的家屬,甚至是引發危機的嫌犯。

這些角色交織在列車上的96分鐘,展現出人性最複雜的樣貌,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都能從中找到某種屬於自己的影子。

如果只剩96分鐘,身處這樣的危機之中,我們會如何抉擇?在有限的時間裡,是打電話給最重要的人,還是試圖挽回遺憾的關係?當死亡突然逼近,又該如何面對?

洪子烜說,這樣的提問不僅讓故事張力更強烈,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自覺代入,這正是他希望《96分鐘》能傳遞給觀眾的力量。

林柏宏在《96分鐘》有十分扣人心弦的演出。華影國際

林柏宏在《96分鐘》有十分扣人心弦的演出。華影國際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