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雨紛飛的新店山區,往烏來方向行駛,載雲掠霧。
途經花園新城不久,一條小徑向右而下,一所徜徉於群山懷抱的學校,就是屈尺國小,全國第一所雙子星遊學模式學校。
走進校園,一條可愛的米格魯搖著尾巴前來迎接。脖子上掛著一張紙牌,牌上寫著牠的名字。
全國發展遊學的學校多達上百所,屈尺的遊學又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色?
可愛校狗的名字就是答案:「水岸」。
「這裡的水岸環境,比漁光更優質、更親水,」屈尺國小校長郭雄軍說。
2003年,郭雄軍在台北縣坪林鄉的漁光國小首創「假日遊學」課程。
去年,漁光國小被裁併後,他帶著漁光經驗轉調屈尺國小。
但不同的是,這裡連同廣興分校共有262名學生,無裁併之虞,並坐擁渾然天成的生態及景觀教室。
以自然為師,在生活中學習
屈尺位在新店溪上游的水源保護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相。去年12月起,郭雄軍決定連同廣興分校一同推動獨樹一幟的「雙子星水岸學校」。
「半年多來,已經有3000~4000人來屈尺遊學,」教務主任蔡天民表示,到訪的學生目前仍以北部居多。
內容豐富的水岸遊學,不僅廣受各界好評,更讓屈尺成為教育部在全國推動特色遊學的示範學校。
在湖光山色中上課,與大自然共舞,也同樣是屈尺校內學生的最愛。不過,遊學課程只有每週三早上的綜合活動才有。
而利用閒置教室改裝而成的自然生態教室,展示當地的各種飛蟲魚蛙,是學生平日下課留連忘返的地方。
與屈尺隔溪相望的廣興分校,儘管因人數過少而有裁撤之危,但如今在水岸遊學的帶動下,引入更多的資源與朝氣。
「我喜歡我的孩子去當野孩子,」特地跨學區將孩子送往屈尺的華夏技術學院副教授黃維富表示,他認同「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的教育理念,但一般小學提供不了那樣的環境。
發展特色,帶進人潮和資源
回憶起最早在漁光推動假日遊學,種種艱辛與孤獨,至今仍令郭雄軍歷歷在目。「那時候,全校只有一位代課老師、護士、替代役男,和兩條校狗支持我。我們簡稱『四人二犬組』。」
屈尺也一樣,沒有多餘的師資,沒有額外的經費,令學校的創意發展,寸步難行。
「開辦的經費,大都是校長四處奔走募來,」蔡天民透露,屈尺是小校,經費和人力都缺。
所幸,郭雄軍過去在漁光積累的人脈相當支持水岸遊學。屈尺國小轉型,亮起一線曙光。
雖然才開辦半年多,但水岸遊學的口碑、品質均有不錯迴響。加上媒體多次報導,教育局、部官員也陸續被吸引前往視察。
教育部看到小校遊學的重要性,陸續撥發200多萬,要將屈尺打造為創意遊學示範學校。
新店市公所也認同屈尺與社區結合的「遊學商圈」規劃,不定期撥發小額款項,盼能藉由遊學熱,帶動新店山區的觀光商機。
啤酒換咖啡,帶動社區轉型
「和漁光不同,屈尺發展特色,不是為了廢校問題。而是希望學校能與當地的社區、產業、文化、生態等結合在一起,」郭雄軍指出。
但過去因為觀光而聚集的周邊商家,大都仍以土雞城或卡拉OK為主,不僅在調性和品質上參差不齊,少數店家的衛生條件也令人堪慮。
「學校的學生來自於社區,社區需要有生機、有活力,才能支持學校的相關事務,」郭雄軍堅決地說。
於是,郭雄軍與遊學團隊開始走訪屈尺社區。一方面與店家溝通,期待一起讓社區轉型成為高品質的觀光經濟商圈,另方面也繪製出「遊學地圖」,將優質店家列名於地圖上,供遊客參考。
起初,不免遭受店家的反彈與質疑,但後來當店家發現自己的名字在遊學地圖上「獨漏」,而且看到學校老師在輔導其他店家改善環境大有起色時,大家漸漸開始重視起來。
居民漸漸認識到,讓屈尺發展成「台北後花園」商圈,對他們是最有利的做法。
「我希望將來這裡可以吸引文人雅士來喝咖啡,不是只有土雞和啤酒,」郭雄軍指出他心目中的屈尺商圈。
愈來愈多的孩童笑聲,讓屈尺社區活起來了。愈來愈多的遊學人潮,讓社區居民自信起來了。
「校長承受多少挫折和委屈,學校就有多少熱度和亮度,」校長室牆上的一幅隸書字畫,悄悄說著屈尺團隊的奮鬥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