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全球碳排挑戰,台中如何逆轉?中火減煤、科技嗅覺、法規加嚴三箭齊發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12-18

瀏覽數 8,750+

城市的發展與淨零並非互相抵觸,作為中台灣的樞紐,台中市多年來以「先公後私、先大後小」的原則向不同污染源科技執法、對症下藥。
城市的發展與淨零並非互相抵觸,作為中台灣的樞紐,台中市多年來以「先公後私、先大後小」的原則向不同污染源科技執法、對症下藥。
00:00
00:00

根據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全球永續發展報告》SDSN,能源轉型和空氣品質改善是實現永續城市以及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然而,全球碳排放第三高的火力發電廠就位於台中,也成為影響城市空氣品質的「痛點」。因此,台中市環境保護局不僅將目標鎖定中火減煤,更加強高污染源工廠的稽核以及科技執法,到底台中市如何有方針的還給台中市民藍天白雲的明朗市容?

夕陽餘暉灑落,曾經濃煙滾滾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如今煙囪只飄散著輕薄的煙霧,與天邊的晚霞交織成一幅靜謐的圖畫。這看似細微的改變,卻是台中市多年來努力減煤的成果,也是台中空氣品質蛻變的最佳見證。

為了讓市民呼吸到更乾淨的空氣,找回記憶中藍天白雲的美好,台中市政府正視空污問題,如同守護市民健康的醫師,開出針對固定污染源的強效處方箋,對症下藥,積極推動減煤、科技執法、加強查核和法規加嚴等多項措施,打造更宜居的永續環境。

五年減排388萬噸!台中緊盯「最大污染源」中火,用煤量創新低

「中火十部機組,光是一部機組一天的燃煤,就等於140萬輛汽車一天的排放量。」台中市市長盧秀燕在推動台中成為國際城市的同時,除了經濟大步向前,更追求永續發展平衡,打造宜居的城市,尤其上任來在改善空氣品質上更是不遺餘力。而整個中部最大的固定污染源「中火」,也因為龐大的空污排放量成為首要改善的標的。

針對最大空氣污染排放的源頭——中火,環保局加嚴排放標準並成立專案小組強力稽查,在高規格的管制策略下,2023年中火用煤量降至1,209萬噸,創新低紀錄,排放量更於五年內大減388萬噸,展現台中市大刀闊斧的減排決心。

台中市期待邁向無煤城市,近年更積極與中央溝通為中火減煤,截至今年11月減幅相較112年已降低約6%。

台中市期待邁向無煤城市,近年更積極與中央溝通為中火減煤,截至今年11月減幅相較112年已降低約6%。

除了中火減煤,市府也積極輔導燃煤工業鍋爐退場或轉型。燃煤工業鍋爐的排放,對鄰近區域的空氣品質影響甚鉅。市府鼓勵業者改用更潔淨的燃料,例如固體生質燃料或天然氣,並提供相關的補助和輔導措施。

 「我們有四個主軸,第一個無煤台中,這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而且絕對不能停、不能慢。」台中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陳宏益強調,台中正積極描繪「無煤」的藍圖。而在長期的努力下,台中市原有的7家、17座燃煤工業鍋爐,已紛紛轉型使用更環保的選項。

開啟台灣工業用紙碳足跡盤查先例的正隆,其后里廠就新增120公噸生質能鍋爐,未來還會投入生質熱電系統。

開啟台灣工業用紙碳足跡盤查先例的正隆,其后里廠就新增120公噸生質能鍋爐,未來還會投入生質熱電系統。

2023年度生煤使用量為31萬6,624公噸,與2018年的44萬6,471 公噸相比,相當於每年成功減少近13萬公噸燃煤使用量,大幅降低了燃煤造成的空污問題。

加嚴法治、擴大稽查,攜手智慧科技揪出「隱形空污源頭」

而科技的發展,為空污防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當城市裝上了靈敏的感測器,便能更精準地監測空氣品質的變化。中市環保局特地設置了超過千台的空氣品質感測器,如同深埋於城市各角落的「嗅覺神經」,建構綿密的24小時空氣品質監測網絡,再透過數據分析,揪出隱形的污染來源,讓污染無所遁形。

不僅如此,市府在轄內6處工業區(關聯工業區、臺中工業區、大里工業區、后里中科工業區、太平工業區及幼獅工業區)及3處露天燃燒熱區架設21支雲端影像監控設備外,於固定污染源群聚或重點污染源區域也建置了40處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搭配有如「天眼」的AI判煙系統,對工廠污染排放進行全天候監控。當系統偵測到異常狀況,環保局可即時收到系統警報,第一時間掌握事證,提升後續稽查成效。2024年便已查獲四件違規排放案件,裁罰65萬元。

「天眼」以監控影像搭配環境監測數據(如PM10、PM2.5、VOCs),套疊稽查所需的圖層及對應資料進行自動判別,一有超標的情形就推播訊息給稽查人員啟動稽核。

「天眼」以監控影像搭配環境監測數據(如PM10、PM2.5、VOCs),套疊稽查所需的圖層及對應資料進行自動判別,一有超標的情形就推播訊息給稽查人員啟動稽核。

空氣偵探出動!擴大污染源管理,守護藍天白雲

除了科技執法,加強污染源的掌握也是市府團隊的重點工作。

2024 年,環保稽查員化身「空氣偵探」,深入印刷業、塑膠製品製造業、表面塗裝業等330家工廠,包括原先未列管的189 家工廠。稽查大隊不僅仔細檢查每個角落,找出潛藏的污染源,也提供專業輔導,協助9家工廠符合固定污染源許可規定,並新增92家工廠納入管理,有效擴大污染源管理範圍。

此外,環保局也攜手經發局,針對未登記工廠展開「地毯式搜索」。稽查員們帶著高科技儀器,仔細量測、查核法規符合度。截至2024年10月底,共完成660家次的現勘作業,新增216家從事塑膠製造或木材裁切工廠納管。過程中,更發現另有31家疑似排放廢水、153家疑似產出事業廢棄物的工廠,並立即通報相關單位處理,展現了守護環境的決心與效率。

從中央到地方,陳宏益早年從在工廠外守株待兔抓廢水,到現在善用科技工具抓污染,除了對污染防制有清晰的脈絡,更在政策規劃中納入民眾日常行為加強污染抓漏。

從中央到地方,陳宏益早年從在工廠外守株待兔抓廢水,到現在善用科技工具抓污染,除了對污染防制有清晰的脈絡,更在政策規劃中納入民眾日常行為加強污染抓漏。

當然,光靠稽查還不夠,法治工具的強化才是空污防治的基石。台中市積極修訂電力業、鍋爐和鋼鐵業的加嚴標準,送交環境部審議。這些加嚴標準參考了國際規範,也考量了在地產業的特性,希望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讓產業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也能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並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城市發展的脈動。

台中市政府的空污防治工作,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松。

在年初的「大台中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中,盧秀燕也表示「淨零跟經濟發展並不衝突。」尤其在全球城市的現在,一座城市的永續值代表的不僅是投資潛力,更蘊含宜居指數,期待市府團隊持續努力,結合科技、法規和民間企業、全民的共識與力量,為民眾打造永續潔淨的呼吸環境,讓藍天白雲持續成為台中這一代,以及未來世代眼中最美的風景。


(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廣告)

延伸閱讀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