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治療中,病人往往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去藥房取藥,數位療法則是將其中的藥物更換為了某款手機軟體,當然,也可能是軟硬體結合的產品。數位療法可能是一款遊戲,也可能是行為指導方案等,其作用機制是透過行為干預,帶來細胞甚至分子生物學層面的變化,進而影響疾病狀況。(本文節錄自《AI全面啟動》一書,作者:Kevin Chen,博碩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今天,如果我們生病需要治療,傳統的治療方式就是以藥物和醫療器械作為主要治療方案。試想有一天,我們去醫院看病,醫生開具的處方卻不是藥物,而是一款軟體,並且囑咐我們「回去記得每天玩 15 分鐘」,這看起來有些難以理解的一幕,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會成為診療室裡真實發生的事情。
帶來這一改變的,就是一項基於數位技術而誕生的新的治療手段──數位療法,而人工智慧將成為推動數位療法進入臨床應用和普及的關鍵。
數位療法是什麼?
早在 1995 年,美國波士頓 Joseph Kvedar 博士領頭的一個項目,試圖建立一套與傳統診療方式明顯不同的「一對多」的醫療服務技術系統,成為了數位療法概念建立的濫觴。2010 年,美國 FDA 在 2010 年批准了全球首個數位療法產品。
2012 年,數位療法的概念就已經在美國流行,根據美國數位療法聯盟的官方定義,數位療法是一種基於軟體、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干預方案,用以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
透過數位療法,患者得以循證治療和預防、管理身體、心理和疾病狀況。數位療法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與藥物、設備或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更簡單來理解,傳統治療中,病人往往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去藥房取藥,數位療法則是將其中的藥物更換為了某款手機軟體,當然,也可能是軟硬體結合的產品。數位療法可能是一款遊戲,也可能是行為指導方案等,其作用機制是透過行為干預,帶來細胞甚至分子生物學層面的變化,進而影響疾病狀況。
(延伸閱讀│台灣將有另一座「護國神山」?AI聯手醫療雙強升級)
就像常規藥品一樣,數位療法也包涵數位化形式的「數位化活性成分」和「數位化輔佐劑」。「數位療法的活性成分」主要負責臨床治療獲益,「輔佐劑」則包括虛擬助理,自然語言處理系統,數位化激勵系統,數位化藥品提示;與醫生交流,與其他患者交流,以及臨床診療記錄資訊等。「輔佐劑」是確保患者獲得最佳體驗,並且長期應用數位療法的必要元素。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因為慢性失眠問題去看醫生,傳統的治療手段有兩種,一種是醫生開具安定等處方藥物;另一種是需要醫生面對面進行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不過,這種臨床一線非藥物干預方法受到醫生數量有限、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應用效果不佳。
這個時候,如果醫生開一個數位療法處方,比如,透過美國食藥監局認證的 Somryst ®,相當於把線下認知行為治療搬到了線上,擺脫了醫生和時空的限制,以圖片、文字、動畫、音訊、影片等患者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組合治療。
Somryst ® 包含一份睡眠日誌和六個指導模組,患者按照順序依次完成六個指導模組的治療,每天記錄睡眠情況並完成 40 分鐘左右課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課程,最終,患者透過 9 周的療程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相較於傳統療法,數位療法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數位療法3大優勢
可以看見,數位療法在網際網路和虛擬環境中應用顯得更加相得益彰,是數位化技術帶來的又一創新空間。
(延伸閱讀│諾獎化學得主預言:AI設計藥物若可行,20年內多數疾病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