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22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4遠見高峰會)6日的午宴,邀請嘉義縣長翁章梁發表專題演講,聽這位三度獲得五星縣長榮譽的他,如何帶領嘉義縣,走出傳統農業縣的侷限,大步邁向農工科技大縣的蛻變之路。
嘉義縣從農業縣市,轉型為「農工科技大縣」的最明顯區別,就是隨著半導體產業鏈南下布局,嘉義縣成功吸引台積電等科技產業進駐。
「在翁縣長跟執政團隊的努力之下,我們看到嘉義縣變成了一個更年輕、更有活力的城市,」午宴講座引言人、《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王美珍說。
究竟,翁章梁是如何將嘉義縣打造成農工科技大縣的?
翁章梁提到,嘉義縣一直是台灣重要的農業基地,從清朝的水利設施建設,到日本時代的嘉南大圳,嘉義縣一直扮演著「糧倉」的角色。
然而,由於農村人口大量外流,以及近來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加劇,嘉義縣的人口數,從1980年代的57萬,降到現在的48萬。
儘管如此,嘉義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平原土地和水利設施,在保持乾淨環境的同時,避免了大規模工業汙染,使其具備轉型智慧農業的潛力。

積極導入科技,開發台灣第一個智慧產業園區
在翁章梁領導下,嘉義縣積極引入科技,推動智慧農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舉例來說,「護國神山」台積電的進駐,象徵著嘉義科學園區的設立,為嘉義帶來產業升級的契機。
目前,科學園區第一期開發已進入建設高峰,吸引了無人機、半導體等產業的進駐,推動嘉義縣朝「農工科技大縣」的方向發展。同時,位於嘉義縣朴子市與鹿草鄉交界的「馬稠後產業園區」也順利開發,成為台灣首個智慧產業園區,預計將容納98家企業,並吸引國內外人士前來參訪嘉義的智慧產業設施。
翁章梁說,隨著產業升級,嘉義縣也在消費和文化產業上持續擴展。例如,華泰名品城計畫在嘉義高鐵站旁設立占地十公頃的購物區,預計開設200家商店,將為當地消費市場注入活力,並吸引更多人來嘉義生活。此外,故宮南院二館的建設也在進行中,預計以國寶修復館的形式呈現,讓觀眾能透過透明展示窗觀看國寶修復過程,進一步提升嘉義的文化吸引力。

以「嘉義優鮮」為品牌的農業新氣象
科技之外,在支持小農發展方面,嘉義縣也不遺餘力。
「嘉義縣政府推出『嘉義優鮮』農業品牌,以支持小農發展,」翁章梁說:「台灣農業以小農居多,推廣品牌和行銷往往面臨困難,嘉義優鮮的品牌標誌包含18條線,象徵嘉義縣18個鄉鎮,並採用平台模式管理品牌使用,來確保品質。」
目前,已有226家業者和716項產品採用「嘉義優鮮」標誌,並進軍日本市場,展現嘉義農特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智慧農業已成嘉義縣的發展重點,政府大力補助智慧科技農業,幫助農民降低成本,並扶持青壯農跨越技術門檻,」翁章梁說。
目前,嘉義縣有196個農場應用智慧農業技術,從農、漁、畜牧業全面提升生產效能,例如,布袋和東石的蚵仔養殖場已裝設水質監測系統,並推動蚵仔產業的提升計畫,改善衛生與安全,同時透過QR碼標示產地,進一步提升品牌信任度。
嘉義縣的轉型之路充滿挑戰,卻也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從智慧農業到無人機產業,再到國際級的消費和文化設施,嘉義縣逐步打造出農工科技並重的發展藍圖。可以說,在翁章梁的帶領下,嘉義縣正從一個傳統農業縣,轉型為科技產業與宜居生活共存的新興城市,可望成為台灣各地轉型的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