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9成專案超支又超時?牛津商學院教授:你就是最大風險

專注於重要的事,以及最終的目的與結果。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10-19

瀏覽數 2,100+

《超級專案管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超級專案管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根據研究,超過99.5%的大型專案,不是預算超支,就是進度延遲,或者兼而有之。雪梨歌劇院的興建成本,比預估高了14倍;美國加州高鐵的預算,從330億美元飆升到1000億美元,仍然無法完成。類似問題一再發生,不只國家級的大型工程計畫,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也是如此。看似簡單的小事,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困難。(本文節錄自《超級專案管理》一書,作者:傅以斌,丹.嘉德納,聯經出版,以下為摘文。)


計畫本身不是目標,計畫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人們不是為了蓋摩天大樓而蓋摩天大樓,不是為了舉辦會議而舉辦會議,不是為了開發產品而開發產品,不是為了寫書而寫書。我們做這些事是為了達成其他事。

我們必須在專案的開頭,阻止心理機制導致的驟下結論,把手段與目標區分開來,仔細思考我們究竟想完成什麼事。蓋瑞問「您為什麼想做這個計畫」,其實就是在努力辨識。

想像一下,有政治人物想連結離島與本土,那麼蓋橋的成本是多少?要蓋在哪?多長的時間才能蓋好?眾人仔細討論這些問題後,八成會感覺已經做好優秀的規劃。

然而事實上,他們所做的事是從答案起步,已經斷定蓋橋是最好的辦法,接著就一頭鑽進去。如果不以答案為始,改成探索為什麼想連結離島與本土(縮短通勤時間、促進觀光、提供更便捷的緊急醫療照護等等),那麼他們會先關注目標,接著才討論達成那些目標的方法。這才是事情的正確順序。

新點子就是那樣浮現的:如果挖海底隧道呢?渡輪?直升機停機坪?連結離島和大陸、滿足需求的方法有很多。

按照目標來看,甚至不一定要是實體的連結,說不定優質的寬頻服務就能滿足需求,甚至超出預期,而且成本是九牛一毛。

「連結」外島甚至不一定有必要,或可能不是最佳解方。舉例來說,如果是為了急診,最好的選項或許是在島上就地提供醫療服務。然而,如果一開始就認定答案,接著才開始討論,這些可能性不會浮上檯面。

專案的成功基礎,是在充分了解資訊後找出明確的目標,知道為什麼要做,而且從頭到尾都謹記在心。

計畫本身不是目標,計畫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計畫本身不是目標,計畫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矽谷的座右銘:「倒推回去」(work backwards) 

專案規劃的標準工具是流程圖,流程圖會從左到右,逐一列出什麼時間要做什麼,等到最右邊的格子列目標完成了,專案就結束了。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這個簡單的概念在最初規劃階段也很重要,協助我們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專案本身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為了做而做。

最右邊的格子是目標,專案規劃必須始於問蓋瑞問的問題,徹底探索那個格子究竟該放什麼。這部分搞定後就能開始思考,剩下的左邊格子要填什麼──放進最可能協助你達成目標的手段。

我稱這種作法為「從右想到左」,不過各行各業的許多人士也有類似的概念。每種領域的講法不同,但概念基本上是相通的。

舉例來說,都市與環境規劃會談「回測」(backcasting)。這個詞彙最初由多倫多大學的教授約翰.B.羅賓森(John B. Robinson)提出,用於討論能源問題。

一開始先詳細描述希望達成的未來狀態,接著倒推回去,梳理如果要讓想像中的未來成真,必須讓哪些事發生。

例如研究加州的用水需求時,先想像加州在25年後的理想景象(供給、消耗率、水資源保育等面向),接著問必須發生哪些事,那個幸福快樂的結果才會成真。

「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也是類似的流程。尋求社會變革的政府機關與非政府組織(NGO),經常用這個方法提高識字率、改善衛生,或是促進人權保護。第一步同樣是先定義目標,接著才考慮什麼樣的行動方針能帶來那樣的結果。

矽谷的世界很不一樣,但科技圈同樣普遍採取相同的基本概念。「你得先從顧客體驗開始,再倒推回技術。」

賈伯斯1997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告訴聽眾:「你不能先手上有技術,然後想著要怎麼試著把這東西賣出去。我犯下這種錯誤的次數,大概比在座的各位都多,實在是自討苦吃。」

「倒推回去」(work backwards)今日已經成為矽谷的座右銘。

超級專案管理4項心法

• 問始問「為什麼?」
協助你專注於重要的事,以及最終的目的與結果。

• 慢思快行
良好規劃、有效執行,縮短可能發生風險的時間段,盡速搞定一切。

• 採取外部觀點
你的專案絕非獨一無二,記得多參考他人的經驗。

• 知道最大的風險是你自己
留意認知與行為的偏誤,別把注意力全放在眼前的事。

《超級專案管理:牛津大學教授揭示計畫成敗的法則,教你順利完成任何專案》,作者:傅以斌,丹.嘉德納(Bent Flyvbjerg, Dan Gardner),聯經出版

《超級專案管理:牛津大學教授揭示計畫成敗的法則,教你順利完成任何專案》,作者:傅以斌,丹.嘉德納(Bent Flyvbjerg, Dan Gardner),聯經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