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被巴菲特相中的男人:GEICO投資長盧·辛普森的投資秘訣

投資大師們不說卻都在做?把雞蛋放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籃子裡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10-17

瀏覽數 5,350+

《下重注的選股智慧》/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下重注的選股智慧》/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華爾街總是教條式的宣揚「分散投資」的好處,但這雖能降低波動風險,卻也讓資本不易累積,最終只是追平大盤的權宜之計。事實上,真正賺大錢的投資大師們,都不走華爾街尋常路,而是專精在自己的道路上,在信念和選擇上重磅投注。(本文節錄自《下重注的選股智慧》一書,作者:杜白.卡萊爾等,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保守但果斷的集中投資

巴菲特定義辛普森的投資策略為「保守且集中」,和巴菲特自己在波克夏採取的投資理念一致。辛普森在 GEICO 的投資組合之所以能採取集中策略,是因為其流動資本提供了穩定的資金基礎。

流動資金指的是不屬於保險公司所有,但卻能由公司主導進行投資,其投資收益也歸屬保險公司的資金。投保人預先繳納保費,而在日後的某個時間點才可能會提出索賠。

提出索賠之後,保戶和保險公司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核和交涉,才會進行理賠。在收取保費和支付理賠之間的時間差,使保險公司得以持有大量資金,可以為公司自身的利益進行投資。

儘管個別保單和理賠的內容不盡相同,但因為高保費的關係,汽車保險公司持有的流動資金金額相對穩定。在 SR&M和西方資產管理公司任職時,辛普森已經展現出集中投資的傾向,而到了 GEICO 之後,集中則成了辛普森的日常。受到巴菲特的影響,加之 GEICO 穩定的資金基礎提供的靈活度,辛普森得以將最佳的投資理念付諸實踐。

GEICO 在東尼.奈斯利(Tony Nicely)的領導下,業績蒸蒸日上,這給了辛普森很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將很大比例的資金投資在股票上,這種情況在保險公司中並不常見。

和同業相比,GEICO 在經營上的槓桿很保守(就其資產與承保的保單數量而言),但是投資槓桿卻非常激進(就其持有的普通股數量占投資組合的比例而言)。多數產險和意外險公司會將投資組合的10% 至15%,甚至更少的比例投資於股票,但辛普森領導下的 GEICO,股票投資卻占投資組合的 35% 至 45%,而且這些部位還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

投資組合的高度集中化,意味著GEICO 和其他同業的投資組合格外不同。保險公司這種機構在進行投資時,必須遵循「審慎投資人原則」,這條法律原則排除某些類型的投資種類,並要求投資人做到盡職調查和分散風險。

大多數保險公司將該條法則解釋為,要求投資組合盡可能的多元化。但 GEICO 的解讀卻完全不同,它選擇將其解釋為要求低度的多樣化,進而提高其集中化的能力。

當評級機構質疑 GEICO的作法時,辛普森的回答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作法運作良好,且預期它能繼續運作良好。」 儘管評級機構對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比例,以及這些股票的集中程度感到些許不安,但由於該公司的經營槓桿很溫和,評級機構也就不再多加過問。(延伸閱讀│巴菲特說投資股票要像「結婚」:長期擁有、別盲從別人意見)

打敗大盤的方法,就是要找出有信心的股票,然後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它們上面。(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打敗大盤的方法,就是要找出有信心的股票,然後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它們上面。(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GEICO 在1970年代陷入困境的原因,並非因為投資槓桿過大,而是其流動資金的成本。洛里莫.戴維森於 1951 年教導年少巴菲特有關保險業務的重要指標,首先是流動資金,其次是成本。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正如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多次解釋的那樣,在正常情況下,保費無法涵蓋保險公司未來必須支付的損失和費用。這一赤字被稱為「承保損失」,而這種損失就是流動資金的成本。

如果保費超過了索賠和開銷的費用,那麼差額就是「承保收益」,這筆款項就會併入流動資金的投資利得。如果能夠持續多年都能賺取承保收益,就能自由的運用流動資金,取得投資收益,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巴菲特進一步說明,保險公司為了實現承保收益,結果造成產業的激烈競爭,多年來競爭的情況不見緩和,最終造成整個產業都蒙受巨大的承保損失。這種損失是保險業為了保有流動資金所付出的代價。

就長期來說,如果保險業的流動資金成本低於獲取資金所需付出的成本,保險公司將會受益;但如果流動資金的成本高於市場貨幣利率,保險業就會蒙受損失。

在大多數的時候,保險業收取的保費都不足以支付索賠和費用,因此,保險業在證券投資上的綜合報酬,遠低於美國其他產業的平均報酬率,巴菲特認為這種令人遺憾的表現無疑會持續下去。如果保費和流動資金的報酬率低於預期,那麼保險公司就有虧損的風險。

巴菲特在 2004 年致股東信中寫道,大多數美國企業都有一套「潛規則」(或稱為「制度性強制力」)」,無法接受業績持續走低。執行長們不想向股東報告,業績表現在去年萎縮,今年還會繼續下降。保險業的情況也一樣,促銷保單的情況也很嚴重,但定價過低保單的後果在短時間內不會顯現出來。

如果保險公司對其準備金持樂觀態度,帳面收益就會被誇大,而真正的損失成本可能要過上好幾年才會浮出水面。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自欺欺人」,也就是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幾乎摧毀了1970 年代的 GEICO。

辛普森認為,如果投資人考慮選擇「主動式管理」(active management)基金的話,投資人要參考的基礎就是被動式指數基金,例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基金、全市場指數基金或全球市場指數基金。這些基本的指數基金讓投資人可以用低成本獲取市場收益。所以除非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經理人有把握可以獲得高於市場報酬的投資收益,否則投資人不如選擇被動型指數基金。

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來說,投資是一場零和遊戲,而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表現都不如市場,因為他們本來和市場差不多的表現,還得扣除手續費和交易成本,績效當然不會太好看。由於倖存者偏差的影響,表現不好的經理人早被淘汰,不在研究範圍內,因此學術研究往往會誇大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表現。(延伸閱讀│基金投資不該選擇「明星經理人」?行為金融學專家分析4原因)

那麼,投資經理人該怎麼做,才能打敗市場呢?辛普森認為,「祕櫃式指數基金經理人」(密切追蹤指數成分股,以期獲得與指數基金一致的收益,但卻對自己的作法祕而不宣,也就是暗中指數化的基金經理人)就能辦得到,至於那些對指數成分股做出變動,東改西改的投資人,很難實現打敗市場的目標。大幅分散的投資組合,在扣除手續費後,收益很難高於市場報酬。

辛普森得出的結論是,打敗大盤的方法就是要找出自己有信心的股票,然後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它們上面。辛普森透過運用常識、大量閱讀學術報告,加上受到蒙格和巴菲特的影響得出了這個的結論。辛普森以一貫謙遜的態度形容自己的成就,他說:「集中投資,可能是能為投資增值的唯一方法。」(延伸閱讀│他0050獲利了結買瑪莎拉蒂?財金教授:這不是一夜致富的故事)

非典型投資,下重注「六關鍵」

●洞察企業和產業實況,慧眼視「成長潛力」。

●擁有穩定的「永久性資金」,市場浪濤都不怕。

●持股集中,投大錢在5至20檔個股。

●透過「凱利公式」權衡計算最有利的下注規模。

●只要優勢尚存,就長期持有,讓複利翻滾。

●不必高智商,但需有不受影響的「沉穩心性」。

《下重注的選股智慧:顛覆分散投資配置,巴菲特、蒙格等8位卓越投資者的超凡布局心法》,作者:杜白.卡萊爾,麥可.馮比耶瑪,艾倫.貝內洛(Tobias E. Carlisle, Michael van Biema, Allen C. Benello),樂金文化出版

《下重注的選股智慧:顛覆分散投資配置,巴菲特、蒙格等8位卓越投資者的超凡布局心法》,作者:杜白.卡萊爾,麥可.馮比耶瑪,艾倫.貝內洛(Tobias E. Carlisle, Michael van Biema, Allen C. Benello),樂金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