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積電工作時,一開始在製造部實習半年,學習到很多生產製造的相關知識和流程。後來在工業工程部門,又學習產能規劃、投資預算及專案管理。接著到財務部門,赴大陸任職,協助專案建廠,甚至處理相關公司設立的法務及人力資源事宜。這點點滴滴的學習,看似沒有關聯,但是針對未來市場趨勢,以及決策視野,都成為了職場成長發展最好的養份。(本文節錄自《人生成為》一書,作者:郝旭烈,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是學財務背景起家的,後來知道我大學唸的是理工相關科系,都覺得挺訝異,然後問我,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念理工?
我說,因為我是男的啊?
看著提問人,睜大眼睛詫異模樣,我會接著告訴他,這不就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框架嗎?
在我求學時代,好像只要是男生,都會被「建議」去攻讀理工科系;至於女孩兒,則大都會被「建議」去唸文法商。
如果成績非常好,屬於學霸那一類型的,更多的會被家人們「要求」去唸醫學院。因為能夠穿上白袍,象徵的不僅是濟世救人,更重要是社會地位認可,以及可以預見到的豐厚收入。
重點是,這些所有「建議」和「要求」,如同「祖傳秘方」,都是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的框架和認知,成為了每個人在求學和就業上的限制。
這些「建議」和「要求」,常常會凌駕於個人喜好和興趣之上,以至於個人常常在這樣框架之下,過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那或許您會問,有什麼辦法能夠跳脫這種框架?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多嘗試和多學習。
多嘗試
許多人覺得如果多嘗試各種不同工作,可能被別人看做是「坐這山,望那山」,到最後怕會一事無成。
但觀時下最流行的「斜槓」一詞,也就是同時擁有很多種不同技能,反而是讓大家欽羨不已的榜樣。
細品這兩種觀點,不覺得有點矛盾嗎?
其實,世界這麼大,有趣事物這麼多,如果不去嘗試,怎麼能夠知道哪些事情是真正的熱愛,又如何理解哪些工作可以真正讓我們發揮最大價值?
何況,即便是擁有正職,也可以額外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興趣。
就像我非常喜歡的歌手羅大佑,他既是醫生,也是詞曲創作音樂家;知名講師侯文詠,他是醫生,也是膾炙人口暢銷書出版作家。
而我本身就讀大學期間,雖然有主修和專攻,我也持續不斷地去探索自己喜好,接觸各種不同工作。舉凡是家教、餐廳駐唱、多層次傳銷、電台主持、廣告配音,甚至是吧台助理,只要別人給我機會,我都會去嘗試。
重點是,我也沒有放棄學業、荒廢主修;可是,我卻不受限的看到了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多元性。(延伸閱讀│少了公司加持我還有什麼價值?培養3種隨時能帶到新工作的軟實力)
多學習
至於學習,本身便是延伸認知和突破框架一種最好的方式。
如同我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一開始在製造部實習半年,學習到很多生產製造的相關知識和流程。
後來在工業工程部門,又學習產能規劃、投資預算及專案管理。接著到財務部門,赴大陸任職,協助專案建廠,甚至處理相關公司設立的法務及人力資源事宜。
這點點滴滴的學習,看似沒有關聯,但是針對未來市場趨勢,以及決策視野,都成為了職場成長發展最好的養份。(延伸閱讀│「鐵飯碗」不是在同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擁有「這項能力」)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夠不受限的突破社會框架。我都會告訴他們:
【思考練習】
回想在生活或職場,有沒有做過不是別人期待的決定,或是突破社會框架的限制,反而讓自己有美好感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