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應是公司「高效協作」的利器,卻時常成為拖垮公司績效的「絆腳石」?其實,誰不知道從小到大「朝令夕改」就是一個負面的代名詞,相信在老闆們心中,每次只要改、只要變,而且頻繁度又高,給員工「朝令夕改」的壓力,應該不亞於員工接收到「朝令夕改」的壓力。(本文節錄自《專案管理》一書,作者:郝旭烈,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首先,我們來看看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這件事情,我先舉幾個自己在職場、生活或家庭的情境故事給大家分享。
1.改變財務預測
記得在半導體工作的那十幾年,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內容,都是「預測」和「規畫」未來公司的發展和計畫,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趨勢來假設未來消費市場可能會有哪些商品,這對於我們 IC 產品會有怎麼樣的需求變動,而這種需求變動需不需要我們擴充產能,增加產能後能帶來多大收益,需要花費多少資金,然後我們現金流和人力資源是否跟得上,等等。
接著這些計畫,最終目的,要不就是和董事會申請預算,要麼就是和合作夥伴報告,甚至需要政府的核准。
前面說了這麼多過程,最主要是凸顯專案牽涉層面非常廣,變動因素非常多,甚至有時候計畫長達五到十年,也就是說預測時間非常的長。
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盡可能完整,忙著收集各種不同資訊,幾乎是每天在建立財務模型,或者說,調整數字的時候,可說是天天變、時時變、分分變。
還記得有一次為了跟董事會報告,一週的時間內,針對未來長期的五年計畫,在我電腦裡面,就儲存了將近快 200 多個不同的版本。(那時真的快瘋了。)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到最後呈報的版本,竟還是一開始模擬的版本。
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很機車,又心有戚戚焉,一整個腦袋裡面想的,會不會是: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老闆何苦,為難小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等到回首來時路的時候,我才深刻的體會,就算最後選擇的仍是最初那個模擬版本,但那也是千錘百煉之後認定的最真實反映未來的版本。
這些過程是為了選擇,選擇是為了更好。
2.改變研發項目
後來因緣際會,和同事一起參與了流程改善的專案,其中有一個專案是專門幫研發單位「整理」他們服務客戶的專案和流程。
而「整理」的目的,竟然是要從將近 30 多個研發的趨勢產品裡面,砍掉 20 多個產品,要求最後只能留下10個以內的研發項目。
那時候聽到這樣子的消息,心中非常納悶與不解,尤其砍掉的這些專案,都已經投入了非常多資源,甚至有一些,可能都已經接近了可以進入生產或銷售的階段。
這種雖然不是「朝令夕改」,可能只是「春令秋改」或「夏令冬改」,但是對於公司投入資源,還有人力變動,都是非常茲事體大的,為什麼可以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這麼大的變動和決定?
幸運的是,我剛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研發部門大老闆,還有負責整個縮減項目的專案經理,我就請教他們這樣子重大項目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延伸閱讀│想找「好」答案,先確定自己問「對」問題)
當然,過程還是聊了許多其他細節,但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他們幾乎一致說出的這兩句話:
「情況和當初不一樣了。」
「這樣子對公司比較好。」
他們輕描淡寫地回答,卻給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啟發和新的思維:不一樣就要跟著變;哪裡好就往哪裡去。
3.改變職場賽道
記得當時從台灣半導體公司,被派駐大陸工作的時候,我內心肯定且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會把任期坐滿才回台,甚至還想看看大陸有沒有還不錯的機會,就可以繼續待在那裡發展。
誰知道,大概工作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之後,我突然發生了重大車禍,還好雖然整台車毀了,人卻沒有大礙,也因為如此,突然覺得生命無常,就決定提早回來台灣,結束了外派的日子。
也是在那個時候,心中暗暗下了決定,以後絕對不要再跑這麼遠去工作了,尤其是「父母在,不遠遊」。再加上回台之後的工作內容,還有跟隨的老闆,都讓我滿意到不行,所以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一天還會再踏上中國那片土地,延續職場生涯。更不要說,轉換和半導體產業幾乎不相關的領域,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延伸閱讀│永遠無法「想」清楚?去「做」才會清楚!)
這個轉機是學生時代超級好友的推薦,除了讓我從電子業跨足到金融業,還因為工作職掌的關係,可以跑遍中國大江南北。所以,我做了一個我原來覺得不會再做的決定,「重返中國工作」。(附帶說明一下,薪資條件的提升當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就是這樣,一個工作轉換,相信對我人生接下來的蝴蝶效應,也非常顯著。人算還不如天算,計畫趕不上變化。至少在履歷表上,就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經歷,看似突兀,實則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