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精品咖啡教父的品飲指南:選豆建議、影響咖啡風味的5大因素

咖啡已成為飲食文化顯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9-26

瀏覽數 2,700+

《教父級精品咖啡聖經》/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教父級精品咖啡聖經》/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隨著星巴克藍瓶等知名連鎖店的出現,咖啡成為大眾化的娛樂飲品;如今當便利商店咖啡都在主打「單品豆」和「精品豆」,優質的咖啡隨手可得的同時,喝咖啡的門檻也降低,不只普及化、更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為每天固定來杯咖啡的儀式感升級,更懂得如何選出喜歡的風味,更了解品飲過程中的樂趣。(本文節錄自《教父級精品咖啡聖經》一書,作者:堀口俊英,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咖啡萃取的第一步

萃取(extraction)是指磨碎的咖啡粉注入或浸在85∼95℃的熱水等,溶解或浸泡出咖啡的好成分,製作出適合飲用的咖啡液。好喝的咖啡必須均衡溶解有機酸帶來的酸味、蔗糖帶來的甜味、梅納反應化合物等帶來的苦味與醇厚度。

咖啡的風味會受到①粉粒粗細(粒徑)、②粉量、③熱水溫度、④萃取時間、⑤萃取量的影響,當萃取條件相同時,假如「粉細、粉量多、熱水溫度高、萃取時間長、萃取量少」,成分的溶解度就會提高,液體的濃度(Brix)10也會提高,就能沖煮出濃縮風味。

因此,在萃取咖啡時,基本原則是要了解符合個人喜好的咖啡粉粒徑、粉量、熱水溫度、萃取時間和萃取量,才能夠煮出理想的咖啡風味。粉量一人份至少用15g的咖啡粉比較容易呈現風味,總共等待約90∼120秒,萃取出120∼150ml。兩人份則是用25g,等待120∼150秒,萃取出240∼300ml。

熱水溫度與萃取時間

85∼95℃是最適合萃取的溫度。只不過熱水溫度與萃取時間會交互影響,95℃等待150秒萃取出的咖啡液,與85℃等待180秒萃取出的咖啡液濃度相近。熱水溫度低至80℃時,萃取液的溫度會偏低,因此要盡量維持在90℃以上。

粉粒粗細(粒徑)

不管任何烘焙度,當咖啡粉的粗細保持一致時,萃取出的風味才會穩定,因此要挑選粒徑均一的磨豆機。粒徑小會增加成分的溶解度,尤其是會增加苦味。(延伸閱讀│一杯咖啡的好壞如何定義?世界手沖冠軍傳授「7大重點」)

普及全球的義式濃縮咖啡

從1990年代開始,以義大利的Bar為參考原型,星巴克等西雅圖派(星巴克咖啡總公司所在地)的咖啡連鎖店逐漸增加。到了2000年代之後,星巴克在美國咖啡業界掀起了新風潮,這股咖啡改革的風潮稱為「第二波咖啡浪潮」。

隨後,除了星巴克之外,芝加哥的知識分子咖啡(Intelligentsia Coffee)、波特蘭的樹墩城烘焙咖啡(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舊金山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等也開始活躍。

2010年之後,「深入探索單品咖啡產地、品種與風味,發展義式濃縮咖啡之外的手沖咖啡,開放式的店舖裝潢風格,店裡提供無線上網等」的新型態咖啡文化勢力逐漸崛起,這種新風潮稱為「第三波咖啡浪潮」。

近年來受到第三波咖啡浪潮的影響,世界各地也陸續誕生許多新興咖啡店。義式濃縮咖啡的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北歐、澳洲及咖啡生產國。現在亞洲也出現許多新型咖啡店,大多採自助式服務。(延伸閱讀│咖啡風味配方豆不及單品豆?藍瓶咖啡創辦人解析兩者輸贏)

為每天固定來杯咖啡的儀式感升級,更懂得如何選出喜歡的風味,更了解品飲過程中的樂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為每天固定來杯咖啡的儀式感升級,更懂得如何選出喜歡的風味,更了解品飲過程中的樂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風土」的概念

「風土」(Terroir)主要是在形容法國勃根地地區生產的葡萄酒,意思是「因產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氣候(日照、氣溫等)的差異構成特殊的風味」。對於種植咖啡來說,風土與品種是重要的概念,也是培養出產地獨特風味的最大主因。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近二十年來,人們逐漸證實在環境良好的產地種植適合的品種,再藉由妥善的處理與乾燥,才能夠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風味、充滿個性的咖啡,倘若沒有風土的概念,品味咖啡的樂趣也就少了一半。

多數的咖啡生產國(除了巴西之外)多半是略帶酸性(pH5.2∼6.2)的火山土壤(Andosol,含有來自火山灰的礦物質),火山土壤的特徵是保水性與透水性高。另一項特徵是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腐植質(動植物遺骸分解而成),影響了咖啡豆的脂質。

但是,實際走訪世界各地的咖啡產地就會發現,咖啡樹多半營養不良、需要施肥。規模小的咖啡農利用咖啡櫻桃脫去的外殼混合雞糞等,做成有機肥料,替夏威夷可娜等的咖啡樹大量施肥。陽光直曬的產地則因為土壤缺氮,所以會利用豆科遮蔭樹的落葉作為補充。

火山土壤乍看很肥沃,但如果產地容易降霜,隨著海拔高度愈低,就有很高的可能會風化成更加貧瘠的土壤。此外,採收完畢的咖啡農園被奪走氮、鉀、磷酸、石灰等,因此如果種植咖啡不施肥,土壤將會變得更加貧瘠,導致產量下滑。

施肥對於穩定咖啡生產相當重要,以巴西為例,巴拉那州(Paraná)和聖保羅州(São Paulo)的紅紫土(Terra Roxa)被視為是良土,但喜拉朵產區(Cerrado Mineiro)的紅土是pH4.5的酸性土30,為了農業的永續發展,必須利用有機肥料31和石灰進行酸性土改良。

從風土的觀點來看,咖啡產區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氣溫和海拔高度造成的日夜溫差、降雨量等,也同樣重要。

何謂處理法

處理法(Processing)的目的是去除果肉和內果皮,使生豆適合運輸、儲藏、烘焙。大致上可以分成水洗法(濕式)與日曬法(乾式),不同的處理法會大幅影響風味。除此之外,還有半日曬法(Pulped Natural,也稱為自然脫除果膠法,哥斯大黎加稱為蜜處理[Honey Processing]),這種方式必須配合產地的地形、水源、環保法規等進行。

最重要的是,各位必須了解每種處理法都是在追求生豆含水量的穩定、抑制微生物(包括酵母、黴菌等真菌、醋酸菌等菌類)等影響產生的發酵味。

日曬法比水洗法更具風味的獨特性

日曬豆在日曬過程會受到微生物的影響,因此大多伴隨著發酵味,但是到了2010年之後,咖啡農細心挑選在低溫場所或背陽處曬豆的方式逐漸普及,也因此提升了日曬豆的品質,日曬豆的風味也變得更多樣化。以我個人來說,我喜歡日曬豆沒有乙醇味、有葡萄酒般豐富的水果風味,但是在國際上尚未訂出好壞標準。

日曬精品咖啡的誕生,能夠降低水的消耗,減輕環境負擔,原本採用水洗處理法的生產國也有愈來愈多人嘗試改用日曬法。現階段,我建議各位可以先從巴拿馬等地產的日曬豆、衣索比亞產、葉門產的日曬豆之間的風味差異開始認識起。

日本精品咖啡教父堀口俊英的選豆建議 

‧日曬法的產地選豆建議:巴拿馬、衣索比亞和葉門,發酵過程中的不良風味最少。

‧波旁品種的選豆建議:瓜地馬拉的安提瓜產區,最能代表波旁品種的風味。

‧衣索比亞的選豆建議:耶加雪菲區的水洗和日曬,兩種處理法技術都很優秀。

‧媲美藝妓的選豆建議:肯亞的SL品種水洗豆,酸味和熱帶水果的風味出眾。

《教父級精品咖啡聖經:氣候變遷之下,從選豆到萃取的全新賞味細節,掌握未來咖啡的品飲門道》,作者:堀口俊英,幸福文化出版

《教父級精品咖啡聖經:氣候變遷之下,從選豆到萃取的全新賞味細節,掌握未來咖啡的品飲門道》,作者:堀口俊英,幸福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