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邦設計創意總監/顧明德
有紀律,才能累積創意
要求設計師,每天早上9點準時到公司開會,有沒有搞錯?
50歲、早在1990年就奪得德國iF設計大獎、客戶包括宏碁、華碩、宏達電的漢邦設計創意總監顧明德,在2006年6月實施這個制度前,心裡醞釀這個想法,長達七個月之久,他很忐忑:會不會造成設計師群起反彈、甚至成為離職導火線。
設計師本來就自由慣了,但顧明德卻要求20位設計師,每天9點開會,每人報告手邊工作、貢獻想法與故事,還要輪流寫會議紀錄。顧明德還特地買了一個小黃球,今天做完紀錄的人,可以自由指定下一個要紀錄的人。
沒想到,本來以為會鬧革命,設計師們卻都服從了,甚至有人遲到好幾次後,其他同事還會告誡他必須自律。
「這就是創意的discipline(紀律)!」顧明德說,一個藝術家可能不需要紀律,因為他可以花十年的時間,成就一件偉大的藝術品。
但是設計師不一樣,他必須服務業主,因此需要接受紀律的訓練。
在許多設計公司,設計師是命根子,在公司走路都有風,常常找不到人,到了下午還不見人影,沒人敢設規矩束縛他們,深怕一個不爽,就拍拍屁股走人。
講標準流程,讓理性可以協助感性
但在漢邦,教創意的方法,就是透過紀律。紀律協助漢邦變成一個每天可以互動、討論、分享的地方,因而激發創意與想像力。每天早上除了討論手上的案子,他們還分享讀過的好書、看到的好電影,旅行過的地方,漢邦設計團隊的凝聚力,愈來愈強。
顧明德強調,社會上對於工藝設計這個行業,印象總是覺得「很散」,但他認為其實這是一個「很死」的行業:交圖前每一個階段都有清楚的SOP(標準作業流程)。
他認為,一個藝術家,可能完全是右腦感性,好的設計師不一樣,要隨時把感性on跟off,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創意之外,其他都是plan(計畫)、都是理性的。
自從1987年創辦設計公司,儘管是做設計這一行,顧明德卻像其他產業一樣重視SOP,他心裡想:「必須不斷累積SOP,否則就不配稱為公司,只能叫做工作室。」
顧明德面試設計師,第一看個性,第二就看紀律。他要求新人單純、不複雜,不能太自我,最關鍵的是,能夠集體作戰。
重行銷素養,才能知道創意怎麼賣
漢邦2006年在大陸與台灣,都註冊了一個新名詞「創價理論」,指的就是要為客戶創造最高合理利潤。
顧明德比喻,如何用最小的一顆鑽石原石,賣出最高的價錢,克拉數之外多出來的價值,就是設計師創造的。
當大多數的設計公司還在打游擊戰時,漢邦有紀律的集團軍,已經在兩岸獲得聯想等國際級大客戶青睞。
顧明德豪氣地說,「一個新鮮人進來漢邦,能熬得過三年,不需要出國念書,就能在國際上競爭!」
在漢邦待了三、五年的設計師,都可以自豪地說,在路上看到一個東西,就知道要怎麼賣了。這其中不只是創意的訓練,更多的是:行銷素養與瞭解消費者行為。
顧明德讓紀律、理性協助員工創意發想。至今,他仍每年不斷的修正公司的SOP,從案子開始,直到交貨,都必須照著這些步驟走,如有閃失,就全部重來。能不能對外透露他的SOP?顧明德臉上泛起神祕微笑說,「這是用來賺錢的智慧財產,可不能輕易公開!」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
輪流當頭,學習見世面
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不懂得與人互動,圈在自己的世界裡,也就無法成就更大的創意。
「不懂得溝通,怎麼能夠向消費者,完整傳達產品內蘊的訊息?」已經名揚海內外的法藍瓷總裁陳立恆,一邊看著展示間內一尊尊展露中華文化的精美瓷器,一邊語重心長地說。
陳立恆後來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就是,強迫他們去溝通。
身兼設計總監,陳立恆手邊事雜、時間緊,總是在各洲客戶、秀展、工廠間飛來飛去,很難跟設計團隊朝夕相處,因此想出「設計頭」制度。
公司裡的18位設計師,每半年到一年,不論資深、資淺,都必須輪流當設計頭,負責當設計師團隊與陳立恆之間的溝通橋樑。
設計頭負責召開設計師會議,比圖、互相切磋,選出可以打樣的圖後,就由設計頭與陳立恆溝通,做最後確認。
在這過程中,設計頭必須學習領導團隊與溝通能力。
帶設計師出國,培養國際見識
除了設計頭制度,陳立恆也重視設計師必須「見過世面」。
法藍瓷的設計師幾乎都是五專畢業,少有大學學歷,但他們設計出來的精緻瓷器,卻分布在五大洲的5000個通路,如何讓學歷不高的設計師,瞭解國際級品牌的要求與水準,一度讓陳立恆傷透腦筋。
陳立恆於是決定,只要經費許可,到國外參展、比賽、見客戶,都要帶設計師去見見世面。
一次在香港機場,陳立恆要求身邊幾位設計師,趁著不到一小時的轉機時間,到各個精品店觀察,之後在飛機上再一個一個報告。
「賣鑽石的Tiffany(蒂芬妮),用厚重木門營造尊貴神祕感,想吸引年輕消費者的CD(迪奧),大門一定永遠敞開著,」陳立恆認為,一扇門、一個燈光照射,都是學問,設計師要盡量懂。
陳立恆強調,創意的栽培過程,就在這些對話中激盪。
西屹設計創意總監/王士俊
培養設計師,從做菜開始
坐落在台南市安平古堡邊的西屹,以設計生活用品為主,為了培養設計師對生活用品的創意靈感,西屹設計創意總監王士俊刻意營造出一個品味生活的環境。
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懂得做菜,最好更是一個優秀廚師,這正是西屹設計團隊的核心哲學。
桌上、牆上緊緊排列著一個個前衛作品,王士俊興高采烈談論著,各種設計材料就像食材,一道道設計成品就是端上桌的佳餚。
要當西屹設計師,第一個必修學分是懂材料,就像是好廚師一定要瞭解各種食材的原味。不論是塑膠、陶瓷,還是各類金屬,接觸愈廣、愈深,就玩得出愈多花樣。
不自己下廚,怎麼知道胡椒罐的設計
西屹辦公室內有一角小吧台、小廚房,是設計師們的另類舞台。
他們曾經親手把芒果製成果醬,分送親朋好友,還時常下廚,就為了增添自己的料理經驗,可以轉化到設計工作上。
「就像是設計一個胡椒罐,如果沒有自己煮過東西,怎麼會知道需要開三個孔,而不是一個孔!」王士俊說到經驗的重要性。
為了讓設計師瞭解設計與做菜的原理是一致的,王士俊把辦公室外百來坪的院子,全部當作農地,讓手底下六位設計師,高興種什麼、就種什麼。
上一個夏天,大家有志一同種了40多種香草。風一吹拂,清香氣味全飛進了辦公室,讓這群平均資歷四年的年輕人們,興奮得忘記了工作,統統跑到戶外研究不同品種的迥異味道。
咖啡樹、芒果、楊桃、木瓜、芭樂、各種花草,都曾經在不同季節,茂盛地長在西屹的院子裡。
動手種、動手做,由五感接觸,產生敏銳度,是西屹設計師必經的修行過程。
要多方涉獵,創意品味才能放和fun
為什麼要隱身在台南海邊,王士俊笑說:「這是個適合修行的好地方。」
除了種菜、做菜,西屹設計師還有許多修行。包括閱讀卡夫卡、羅藍.巴特、尚.布西亞、米蘭昆德拉、伊塔羅.卡爾維諾等知名作家作品,也必須經常觀賞電影。
王士俊強調,創意必須涉獵各種不同領域,包括飲食、文化,視覺、記憶的磨練,這些都必須靜下心來修行!
「如果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話,我還想把辦公室搬到高雄六龜的山上,那邊有溫泉!」王士俊笑著說到他的夢想,是要如同在日本箱根的溫泉地,開一家設計公司。
王士俊認為,好的創意人還要有一顆火熱的心與堅持的能耐。因為會一直挑戰自己的極限,需要熱情來觸碰未知的領域而不害怕。
因為每一個創意過程都是艱苦的不斷抗戰,所以王士俊對設計團隊的管理,非常「放」,同音的字義也是:非常「fun」。
上班時間可以種菜、泡咖啡,工作就是休閒、感覺是一個「鬆」的生活。不過,他也坦承,有時候效率不好,會「收」不回來!
收不回來就要再度上緊發條,西屹的創意管理,就像是不斷在拔河。
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總監/陳禧冠
先設框架,才找創意
天馬行空、無限馳騁,是一般人對發展創意的觀感,但在飛利浦,有一套規範,是歷年產出8000多種產品的幕後哲學。
不論設計任何產品,飛利浦都會先設定一個框架,「限制」創意。這是飛利浦全球設計中心成立80年來的關鍵經驗。
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總監陳禧冠隨手拿出一大套紙牌說,「這就是框架!」
數十張紙牌,每張不到100平方公分,看起來再平凡也不過,卻是飛利浦產品設計的核心工具。
文化有喜好,弄清楚才能加速商品設計
每一張卡片背後都代表不同年齡、區域、種族等文化意義。紙牌約有十類,分成科技趨勢、商業考量、文化價值、族群喜好等,每一張卡片上記載的資料,都是由飛利浦荷蘭總部的「文化掃瞄小組」,巡迴世界各地蒐集回來的。
陳禧冠抽出一張藍色卡片,那是記述一個中國15歲青少年的生活習慣,另一張綠色卡片,上頭是歐洲中產階級的消費喜好,還有一張黃色卡片,則記載網路科技如何影響人類購買力。
這些卡片如何運用到設計呢?
陳禧冠舉例,如果要在中國大陸推出一款新的電動刮鬍刀,產品經理就會先挑出相關聯的數張卡片,再讓設計師們腦力激盪,設計出同時能滿足這些卡片限制的新款刮鬍刀。
飛利浦文化掃瞄小組,每年都會前往各個具代表性的市場,進行田野調查。資料蒐集整理後,統一為各地設計中心更新紙牌內容,有的要增加、有的則要刪除,好做為全球35個不同國家、450位設計師的設計框架。
飛利浦堪稱是全世界企業中擁有設計中心歷史最悠久的,經過80年歷練後,飛利浦認為如果沒有框架,100個設計師,可能有1000個可行的創意,沒有人能說其中任何一個是錯的。紙牌幫助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設計師,能夠快速在短短30分鐘內取得共識,不僅方便整理凌亂創意,更加速商品化設計效率。
品牌有基因,不違背才能走的更遠
「沒有一把刮鬍刀,能夠行銷全球!」陳禧冠說,不同地區、文化的消費族群,對於刮鬍子這件事的認知都不一樣,有些人認為這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一種享受,有些人也可能只求方便、多功能,所以在飛利浦,設計師絕不能用自己先入為主的猜測想法,來設計一把看似簡單的刮鬍刀。
飛利浦去年將品牌宣言「make things better」,統一改為「sense and sensibility」。對外界來說,只是一句話的轉變,在內部,卻是翻天覆地的革命。這是新的設計框架、最高指導原則,任何產品都必須符合感性與簡單。
以前的一把刮鬍刀,可能只要外型流線,符合消費者期待,就能上市,但現在如果沒辦法從中透露出簡約風格,讓消費者第一眼就能感覺到「這就是飛利浦賣的東西!」就必須一切重新來過。
陳禧冠認為,做一隻刮鬍刀,台灣人多半會用「加法」,盡可能把所有功能都摻雜去,但飛利浦會用「減法」,從消費者的實際使用習慣出發,設計出具有飛利浦獨特質感的刮鬍刀。
對飛利浦而言,不為設計師設框架、訓練瞭解品牌基因,「路是沒辦法走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