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他日復一日的抱怨和牢騷之外,誰也沒看到他做出什麼成績來,不管是從事的行業、份內的工作、晚上做的飯菜、出遊時拍的風景、跟人相處時的言談舉止都毫無亮點可言,有的只是誰都不服的憤怒和誰都不喜歡的怨言。(本文節錄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好》一書,作者:老楊的貓頭鷹,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不是不願意聽你抱怨,我只是不願意反覆聽你抱怨。我抗拒的不是你絮絮叨叨的嘴巴、憂鬱且憋屈的臉,而是我感覺受到了某種「威脅」──
就是我已經全然地瞭解了你說的事情,也就你所說的事情向你表達了同情和寬慰,而且還提供了足夠的陪伴,給出了誠心的建議,但你又說一次,你到底要我怎麼樣呢?
你頻繁的抱怨只會加深我的偏見,就是:以你當前的認知、能力、勇氣和眼光,你抱怨的伴侶,很可能就是你能擁有的最好的伴侶;你抱怨的老闆,很可能就是你能選擇的最好的老闆;你抱怨的生活,很可能就是你配得上的最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生活中最怕的事:都是你做的選擇,最後你卻在抱怨)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抱怨?
因為透過抱怨,他會產生一種「周圍的環境太虛偽,只有我一個人是真誠的,所以我是不媚俗的存在」、「周圍的人那麼糟糕,只有我一個人是能幹的,所以沒重用我,就是主管沒眼光」之類的結論。但實際上,他只是想掩蓋自己懦弱、貪婪、懶惰、缺乏力量的真相。
因為透過抱怨,他會以為別人能更理解自己。但其實這是一個盲點,因為在抱怨的時候,別人接收到的往往不是內容,而是情緒。抱怨只是在消耗別人的能量,而人都會有累和煩的時候,都會有要忙的事情。
他抱怨著,卻忽略了對方可能今天也很煩,卻還得在電話那頭靜靜聽著;忽略了對方今天可能還有很多事情要忙,但還在他面前耐著性子陪著。他不知道聽抱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結果自然是,他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疏遠。
一個善意的提醒,頻繁把負能量傳給別人的人,就是一根心靈的「攪屎棍」。
為什麼我總是勸你不要抱怨?
因為抱怨會給人一種感覺:你過得很不好,你這個人很糟糕,你的命很苦,你的文化素養很低,你很好欺負。
還因為再鐵的關係也經不起頻繁的訴苦與抱怨。一旦你把別人的同情和憐憫視為你糟糕生活的止痛藥,那麼別人就很難把你放在一個跟他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許多人抱怨不公平,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脫罪的藉口,好把「我這麼弱、這麼low、這麼蠢」的責任全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時代、推給命運。
但問題是,你不能一邊抱怨自己身在泥濘之中,然後一邊不把腳拔出來。
(延伸閱讀│抱怨,是因為不想改變!面對愛發牢騷者,用「一個問題」轉移對方注意力)
你一定見過這種人
他整天對生活、對他人不滿,說這個人對不起他,說那個人欺負他,說同事讓他陷入了糟糕的境地。
他憤怒於世道不公,讓他這樣的有才之人沒有用武之地,他抱怨公司的環境不好,說遇到這樣的同事就是倒了大楣……
似乎他的命運永遠都被一攤爛事、爛人纏著,像蜘蛛網一樣讓他動彈不得。
某件事情搞砸了,他堅信「這不能怨我」,他怪的是那天的天氣、交通,怪那次的合作夥伴或者某個主管。
即便是真的遭遇了不公平,他也不會針對性地跟人求助,更像是在肆無忌憚地發射負能量炸彈。他希望每個聽到的人都能承擔起幫他解決問題的責任,但他這麼做的實際後果卻是在讓每個人不快。
他不會換位思考,也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他只圖一時嘴快,讓周圍的人也跟著心生戾氣;他習慣了靠貶低環境來抬高自己,習慣了從外人身上找原因,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和能力不足,堪稱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典範。
他別的都不擅長,就擅長憤怒和抱怨,他個人能力一般般,人品和口碑也一般般,但活得特別「有態度」—對誰都不滿,似乎這種忿忿不平的態度就是他行走江湖的資本。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他日復一日的抱怨和牢騷之外,誰也沒看到他做出什麼成績來,不管是從事的行業、份內的工作、晚上做的飯菜、出遊時拍的風景、跟人相處時的言談舉止都毫無亮點可言,有的只是誰都不服的憤怒和誰都不喜歡的怨言。
在這種人眼裡,生活是沒意義的,努力是沒用的,現實是黑暗的,人性是醜陋的,只有他自己是無辜且清白的。
一旦他發覺有人在疏遠他,他還顯得特別委屈:「這世道怎麼了? 說點真話都沒人願意聽。」
抱怨證明不了什麼,只能證明你是一個非常普通的loser。
(延伸閱讀│你也犯了嗎?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兩件事:擔心與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