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軟體工程師透過一行行程式碼指令,堆疊出數位世界的奇蹟。然而,OpenAI提出的「規格」理念,以及亞馬遜創新的AI程式開發環境,預示傳統撰寫程式碼的流程正在被翻轉。當AI具備自動生成程式碼的能力後,未來的軟體工程師,還需要親自寫程式碼嗎? 他們的角色又將如何轉變?
只會寫程式碼不行!OpenAI:工程師價值在於有效溝通
「編寫程式碼的工作,只占工程師價值的 10% 到 20%。」OpenAI研究員格羅夫(Sean Grove)在近期一場演講中拋出驚人宣言。
格羅夫以近期流行的氛圍程式設計(Vibe Coding)說明,這種開發方式更重視與使用者的溝通,使用者可以順應自身的直覺與經驗,使用自然語言下達需求指令,AI即能生成程式碼。不過,他指出,人們捨棄原先的提示詞、只保留最終程式碼的行為有些奇怪。「這感覺就像你把原始碼銷毀了,卻仔細管理編譯後的二進位檔案。」他形容。
為此,格羅夫強調「規格」(Specification)對於程式開發的重要性。他舉例,OpenAI於2月推出自家模型規格(Model Spec)的更新開源版本,清晰設定了AI模型具體的行為準則,就如同應認真維護的「原始碼」,可透過明確規格更精準定義問題。
在規格化的新典範下,將顛覆過去的程式開發流程。格羅夫表示,這份模型規格讓開發者和使用者能自由協作、改編,並追溯每個歷史修改版本與變更內容,確保程式開發的過程中,人類的意圖和核心價值演變可清晰呈現。
AWS推Kiro,讓規格驅動的程式碼落地
亞馬遜旗下雲端運算服務AWS在今年7月新推出的服務Kiro,不讓Claude Code、Gemini Code Assist專美於前,試圖讓「規格」驅動開發環境的概念走入商業應用。
這款程式開發環境才剛發布,就在開發者社群造成風潮、讓平台緊急暫停新使用者註冊,它究竟有什麼魅力?
與傳統的AI程式碼助手不同,Kiro是內建AI代理的整合開發環境(Agentic IDE),除了使用氛圍程式設計,更透過特色功能「規格」(Specs),協助開發者將模糊指令轉化為精確、可測試的「開發說明書」,再自動生成一份包含資料庫架構、資料流圖、TypeScript介面、API端點等的「指導手冊」,節省過去開發環境中反覆澄清需求的溝通過程。
接著,Kiro導入「自動化觸發器」(Hooks)功能拆解工作內容,當使用者儲存、建立或刪除檔案時,會觸發AI代理分頭在後台自動執行測試、更新文件、安全掃描等任務,讓開發者可以更專注於開發核心功能,執行結束後再審查各項任務結果。
從OpenAI的理念到AWS Kiro的落地實踐,人類開發者的價值,正逐漸從親手砌磚,轉變為設計指引AI團隊的執行藍圖。
軟體工程師蛻變,從工匠轉變為建築師
這場由AI驅動的開發革命,正為全球的商業與人才版圖帶來深遠衝擊。
開發程式碼開發的重心,逐漸從程式碼本身,轉向聚焦人類的意圖與精確規格。格羅夫在演說中表示,未來人才的稀缺技能在於能撰寫規格說明書、精準掌握需求意圖,意味著軟體工程師的角色將迎來全面進化。
過去,工程師的技能核心是精通程式語言、演算法與除錯能力,但隨著Kiro這類AI代理的開發工具普及,工程師需要具備更宏觀的系統思考能力,透過精準的溝通語言與審核能力,確保AI生成的程式碼符合預期、高效且可靠。
這場由AI引領的程式開發趨勢,大幅降低程式開發的門檻,讓更多非技術背景的人有機會參與軟體創新的領域,也重塑了思維模式與人才價值的想像藍圖。未來創造價值的核心,已不再是學會如何寫程式,而在於清楚定義使用者問題並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