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歸類為「不孕」,事實上,每對不孕夫妻面對的問題都大不相同。單一患者、單一器官的疾病治療就已經涉及各種因素,更何況生育是涉及「兩個人」,從排卵、受精、著床到懷孕生產的漫長流程。也因此,人工生殖醫學正朝向更個人化的精準治療加速發展。
今年(2024)國際人工生殖醫學論壇(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FOCUS ,簡稱ART FOCUS)首次在台灣舉辦,來自世界各國的生殖醫學權威齊聚台北,期許藉由多國經驗分享交流,進一步提高胚胎著床率與活產率,助未來更多爸媽誕下新生。
「求助於生殖醫學的不孕夫妻越來越多,一般病人的懷孕成功率已經相當高,目前面臨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協助困難病例,例如幫助高齡患者如願得子。」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ART FOCUS主席陳美州表示。透過論壇,促使國際專家及醫師們齊聚進行交流,探討包含生育保存技術趨勢新知、如何促進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以及AI的應用潛力等相關技術。「有些國際已經在進行的臨床研究,或許在動物實驗已經展現成果,尚未進行到人體實驗階段,但能為生殖醫學領域的醫師們提供新的想法。」同時,藉由跨國、跨族群的分享交流,更有助於探索人工生殖在不同種族的準則差異。
AI當生力軍,檢查、用藥、選胚….每個環節都更「精準」
以AI機器學習為例,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AI選胚」可透過AI觀測胚胎的外觀和生長過程,預測胚胎是否可能發生染色體變異,找出品質較好的胚胎再進行植入,以提升懷孕成功率。位於台中的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投入AI領域研究已達10年,創辦人李茂盛醫師表示,目前茂盛生殖中心運用AI選胚搭配PGT-A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著床成功率從10年前的50%左右提升至現在約70%,其中AI技術功不可沒。
除了導入及研究AI選胚技術,茂盛醫院也展開「AI選卵」的相關研究及機器學習建模。李茂盛表示,雖然台灣人口數相對不高,但由於投入得早、卓越技術加上重視數據保存,已累積高達100萬個胚胎樣本數,透過大數據訓練出更準確的AI模型,這亮眼的技術及成績紛紛吸引國際專家慕名而來與機構相互交流、共享經驗。「未來隨著AI精準度的逐步提升,著床成功率有望提升到90%,希望讓病人能夠植入一次就懷孕!」見證許多受不孕症而苦的病患,李茂盛滿懷希望道。
AI在生殖醫學的應用潛力不只於此,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院生殖醫學系主任的Nikolaos Polyzos分析,未來還有機會藉由AI來輔助超音波影像診斷、更精準地估算出個人的初始用藥劑量、並準確地預估最佳取卵日,都將有助於醫師們制定更為個人化的精準治療策略。不過Nikolaos Polyzos也坦言,相關應用多半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需要更多證據才能進入臨床實踐,尤其在結合基因數據估算刺激排卵用藥方面的發展,目前仍因基因數據有限而進展較慢,但仍十分值得期待。
改善卵巢功能為關鍵之一,創新輔助療程值得期待
隨著現代人越來越晚婚、晚生,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也成為論壇中的討論焦點。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卵泡專家的Christophe Blockeel指出,年齡是影響生育最關鍵的因素,隨著卵巢老化、功能下降,卵子出現細胞異常的比例會急劇增加,例如28歲女性平均流產比例為1/7,但到了40歲時,有1/4會以流產告終,原因就在於胚胎染色體異常。
目前國際間已有嘗試運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PRP)來改善病患卵巢功能的相關研究,Christophe Blockeel也在論壇中分享了針對卵巢功能不佳的女性使用單一週期兩次刺激排卵(double stimulation)以及GnRH antagonist輔助療程指引等用藥新發現。而AI雖然無法對改善卵巢功能帶來直接幫助,但可根據從患者身上測得的AMH、BMI等參數,輔助醫師評估卵巢功能。目前Christophe Blockeel的實驗室也正在進行一項臨床研究,參照醫師為患者制定的下一步治療計畫對AI進行訓練和驗證,讓AI演算模型學習醫師的治療決策模式,並隨科學的不斷發展而日新月異。
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獨特難題,「個人化」治療方針與時間賽跑
「生殖醫學是最需要個人化治療的醫學,因為每對夫妻不孕不育的問題都非常獨特。」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NUS Bia-Echo亞洲生殖長壽與平等中心的黃鐘瑋醫師表示,許多夫妻的不孕或反覆流產其實原因難尋,醫師需要透過分析其年齡、生活型態、病史,加上子宮鏡檢查子宫腔、血液篩檢是否有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多項因素,以及針對遺傳基因問題進行PGT-A染色體篩檢,透過各種檢查層層拆解不孕原因,才能有效對症下藥。且前來求助的不孕夫妻幾乎半數都已35歲以上,生理時鐘刻不容緩,特別是新加坡的族裔眾多,也是這次前來參與ART FOCUS的主因,能聽到各國專家的臨床數據,彼此交流,幫助不同樣態的夫婦能圓夢得子。
展望未來,邁向越來越要求精準化、個人化的人工生殖醫療時代,Nikolaos Polyzos認為AI的貢獻潛力不容小覷,因為:「單一位醫師的負荷量有限,而AI除了能夠從大量資訊中不斷學習與優化,幫助醫師處理更多數據,醫師也能更專注於病患本身、更有效率地做出診斷治療決策,達到個人化治療的目的。」藉最新科技的輔助,醫師能最大化病患治療準確性及照顧心理感受。今年參與由輝凌主辦的ART FOCUS的國內外生殖專家們,一起針對全球生殖醫學共同難題及挑戰尋找新方向,也在亞洲區專家齊聚的契機下,交流獨屬於亞洲數據和臨床經驗,期待進一步找出適合亞洲人的個人化治療方針,為更多家庭一圓有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