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會讓一杯普通的卡布奇諾或是熱巧克力定價3.50美元,再多花一毛錢就可以加上其他所有額外的花樣。透過把成本幾乎相同的產品,訂出截然不同的價格,星巴克才能拐出那些對價格較不敏感的消費者。星巴克無從分辨哪些人是凱子顧客,所以乾脆用一條奢華的線把他們釣出來。(本文節錄自《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一書,作者:提姆.哈褔特,早安財經出版,以下為摘文。)
只要是經營有方的企業,都會設法讓每個顧客付出他們願意付的最高價。
舉星巴克為例,任何一家分店都行。這裡舉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時位於華府P街與十四街交叉口的星巴克,該店的價目表如下:
在我看來,意思就是:
星巴克這麼做,不光是為了提供顧客不同選擇,也同時是要想辦法,讓顧客傳遞出他們不注意價錢的訊息。
做比較大杯的咖啡,或是加上調味糖漿,撒一些巧克力粉,擠一團發泡鮮奶油,成本都差不了太多。上列價目表上,每一項的製作成本幾乎都一樣,頂多差個半毛或一毛美元。
這是否就意味著,星巴克咖啡對所有顧客都賣得太貴?不是的,如果是這樣,星巴克會讓一杯普通的卡布奇諾或是熱巧克力定價3.50美元,再多花一毛錢就可以加上其他所有額外的花樣。也許星巴克很想這麼做,但他們很清楚,對價格敏感的顧客可不願意掏錢。
透過把成本幾乎相同的產品,訂出截然不同的價格,星巴克才能拐出那些對價格較不敏感的消費者。星巴克無從分辨哪些人是凱子顧客,所以乾脆用一條奢華的線把他們釣出來。
(延伸閱讀│其實你比想像更有錢:只要改變讓你留不住錢的「拿鐵因子」)
如何判斷顧客是「價格敏感」或「不在乎價錢」的人?
三種常見方法,釣出那種不在乎價格的顧客
第一種方法,經濟學家稱之為「第一級差別訂價」(first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策略。
意思就是,價格會隨著每一個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而定,中古車商或房地產仲介最常用這一招。這種策略通常要花一些技巧和許多努力才能成功,因此這類商品的高價通常與賣方投入的時間成本有關,例如賣車子、賣房子,另外非洲賣紀念品的地攤也是,因為貧窮的小販多花點時間跟客人討價還價,多賺一塊錢也還是值得。
現在許多企業都在嘗試把這種評估單一顧客的過程「自動化」,好節省討價還價的時間。比如說,超市發給你「折扣卡」,讓你用優惠價格購物,同時超市也在收集證據,看你願意花多少錢。
你可以用較低價格買到某些商品,同時也讓店家記錄你買了什麼,然後店家再針對你的習慣,送折價券給你。這種方法其實不完美,畢竟超市只能送出折價券,而不是「加價券」(當然行不通)。
如果科技允許,擁有「稀有性」優勢的企業,就能以非常巧妙的手段鎖定顧客。現在大家都知道,像亞馬遜書店這類的網路零售商,可藉由cookie的追蹤裝置辨別每個顧客。
以前,亞馬遜會根據顧客的消費記錄而出現差別訂價,這其實等於是發給顧客加價券︰兩個人買了相同的書籍,但亞馬遜參考他們過去的消費記錄,便提供兩人不同的價格。比起網路購物,超市想要依樣畫葫蘆可能比較難,但是在科技的協助下,也不是做不到。
消費者當然不歡迎這種「單一目標」策略。拿亞馬遜來說,顧客逐漸發現,只要刪除留在自己電腦上的cookie,往後就可以拿到較低的價格,因而強烈抗議。而亞馬遜也只能跟科斯塔一樣,答應以後永不再犯。
(延伸閱讀│有錢人連丟出來的垃圾,都跟我們不一樣?從「垃圾」學致富心法)
有趣的是,一般人比較不反對第二種方式︰「群體差別訂價」(group target)策略,就是針對不同群體而有不同的價格。
誰會反對孩童與老人搭公車買優待票?咖啡店提供折扣給在附近上班的顧客也當然很合理;而觀光景點提供在地人優惠價,好像也說得通。通常多付一點錢的群體,好像是因為他們付得起,而付得起的通常是因為他們比較不在意價格。
但別忘了,這一切並非純屬巧合。企業想藉由本身的稀有性而增加利潤、獲取最大利益,它們感興趣的,是誰願意多付錢,而不是誰比較有錢。
比方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樂園,提供當地居民入場費5折優待,並不是因為迪士尼樂園覺得當地人太窮,而是園方很清楚,如果優待當地居民,他們才會常常光臨。但如果是觀光客,不論票價多少,他們一輩子可能也就來那麼一次。
我們也能由這個例子看清到底什麼叫「價格敏感度」,什麼叫「浪費」,什麼是「不在乎價錢」。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提高價格時,會導致銷售量下降多少?如果降價,銷售量又會上升多少?
經濟學家通常稱之為「自身價格彈性」(own-price elasticity),而我個人認為,「價格敏感度」(price sensitivity)更貼切一點。
到佛羅里達旅遊的觀光客,價格敏感度比當地人低。也就是說,如果迪士尼樂園門票漲價,當地居民比較可能會另覓他處遊玩;但若是門票降價,本地人再度光臨的可能性就比觀光客高出許多。
一般認為有錢人對價格比較不敏感,但也有例外。飛機的商務艙很貴,因為公司願意付錢,所以航空公司就能占到稀有性的優勢。商務電話的收費便宜,不是因為企業不願意付高價,而是電話公司之間的競爭太激烈,所以不敢收太高的價格。
有些咖啡店優待附近的上班族,也是同樣的道理。倫敦滑鐵盧車站的AMT咖啡館,就給在附近工作的顧客打9折。不是因為當地上班族比較窮,他們有些是政府高層官員,有些是殼牌石油公司(Shell)的高薪員工。
這個折扣反映了一個事實:當地上班族就算很有錢,價格敏感度照樣很高。
匆忙進出滑鐵盧車站的通勤族只看到一兩家咖啡店,為求方便會願意多花點錢。但是在附近上班的人,上午11點從辦公室出來買咖啡,隨便往哪個方向走都可以,有好幾家咖啡店可供選擇,全都一樣方便,也可以都試喝一下。也因此這群人的價格敏感度會比較高,就算他們很有錢也一樣。
最後,想讓老虎自願把皮毛給你,最高招、也是最常見的第三種方法,叫做「自投羅網」(self-incrimination)策略。
星巴克常用這一招,讓客人承認自己對價錢不敏感。
想讓顧客自動現形,賣的各種產品就得略有差異。因此,同樣的商品有數量上的不同(例如卡布奇諾有分大小杯,或是買二送一);或有不同的特色(例如加上發泡鮮奶油、白巧克力,或是公平貿易咖啡豆),甚至是販賣地點的不同:兩個一模一樣的三明治,在車站旁小店賣的,跟在郊區大賣場賣的,就不會是同樣的產品。
當然,我們會問:這類把戲到底有多普遍?因為產品都不一樣,讓人很難一眼看穿企業是在耍差別訂價的花招,或者只是反映附加成本。
用公平貿易咖啡豆製作的卡布奇諾,有可能成本真的會多出10便士;說不定罐裝發泡鮮奶油確實比較貴,又必須冷藏,而且清理很麻煩,員工也很不喜歡用;說不定大杯咖啡喝得比較久,所以多收的錢是咖啡桌的位置,而不是咖啡──如果是上述原因,東西價格高就不是要誘我現形,而只是咖啡店把成本轉嫁給我。
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向來很留意要找出種種方式,盡量從其稀有性的優勢獲取最大利益,而差別訂價就是最常見的招數。如果有的手法看起來像是差別訂價,你的懷疑通常是對的。
雖然很難證明企業有使用這種策略,但如果你知道要去哪裡找,就會有很多間接證據。例如,不管是外帶還是內用,大杯卡布奇諾高出小杯的價差都一樣。
如果多出來的價錢是場地費,外帶也多收那麼多就不合理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類咖啡店用的是「自投羅網」策略,向那些明顯不怕貴的人,多收一點錢。
(延伸閱讀│不在意的人賺最多?理財3步驟實現「咖啡館投資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