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東區,敦化南路與仁愛圓環旁精華地段的私立復興中小學暨附設幼稚園,堪稱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指標性貴族學校,這學期又新設實驗高中。
復興的校友多是名人巨賈,如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元大公子馬維辰等;學生家長更是來頭不小,非富即貴,如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就是中學部現任的家長會長。
不過,三年前,來自南投縣信義鄉新鄉國小的布農族女孩小惠,卻有幸在復興國中部度過了一年的求學時光;不僅兩學期約12萬元的學費全免,更住到了復興校長李珀的家裡。
一個是布農族的窮孩子,一位是知名貴族學校的校長,這短暫卻溫暖的交會,改變了小惠,也衝擊了李珀的教育理念。
給機會/為窮苦學童圓夢
談起接小惠來台北住的那一年,氣質嫻靜的李珀仍難掩複雜的情緒,快樂、憐愛、惋惜、傷心的神情,一一閃現在臉上。
三年前的某一天,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邀請李珀到南投信義鄉、仁愛鄉參訪了四、五所偏遠小學。
在洪蘭與當時信義鄉新鄉國小馬彼得校長的提議下,李珀決定帶兩個國小剛畢業的孩子上台北念復興國中部,小惠就是其中一名幸運兒。
小惠一家六口在山上的家,是倚靠著一面主牆而建的鐵皮屋,廚房在戶外,屋裡的主要擺設就是一張大通鋪。
小惠的家庭很複雜,媽媽多年前離家出走,爸爸再娶,生了兩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平時爸爸只會喝酒,偶爾打打零工,三姊妹多靠老祖母照顧。
「我相信洪蘭老師說的,你給她教育,就是給她未來!所以我願意為這件事情付出,」李珀堅定地表示,去過小惠家裡,認為她很聰明,才想帶她北上,「她到城裡念書,會比較好。」
「那天小惠好開心喔!我幫她準備了一個好漂亮的房間,還在床上放了小熊,書桌文具也都弄好了,房間裡擺了台小電視,她好開心。陪她來台北的同學,都很羨慕她!」李珀想起嬌小漂亮的小惠來到家裡的第一天。
給太多/卻非山上生活所需
李珀的兩個兒子都大了,「我就是一直想要女兒,沒有女兒,第一次養女兒,所以愛死了!」她直言視小惠如己出,而且一來就帶小惠去逛街買衣服,「幾乎買了一整個衣櫃的衣服!」
小惠的學雜費、服裝、午餐費,甚至零用金,一切都是李珀自掏腰包張羅的。放學後,李珀甚至還身兼家教,親自指導小惠的功課。
英文是本科專業的李珀教學很嚴格,「例如,我念一個單字,小惠就要把字母拼給我聽,所以她英文進步最快!」第一次月考,小惠的英文不及格,只考50幾分;李珀親自指導後,突飛猛進,第二次就考了70幾分。
李珀是第一次「養女兒」,而小惠有更多的第一次,是因李珀而實現。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吃麥當勞、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去國家音樂廳、第一次逛百貨公司等;「小惠有很多新鮮體驗,我想盡量給她很多文化刺激。」李珀用心良苦。
不過當時,身為親子關係專家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伊慶春忍不住提醒李珀,不要把所有東西都給小惠,她在台北可以過這樣的生活,但是以後呢?「你只要把她所需要的給她就可以了!」
小惠暑假回山上後,直到升國二的開學前夕,遲遲沒有回台北。電話一打,李珀才知道,小惠的繼母離家出走,祖母又生病,她得留在家裡照顧家人。
「其實我照顧她,我真的有把握她可以考上北一女!好可惜喔!孩子!」李珀當時傷心得直掉淚,勸她回台北卻無法抗衡小惠家庭的拉力。
給更多/發動教育資源上山
小惠離開後,李珀不斷思索,對小惠這樣的小孩,如果再有一次機會,什麼樣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後來我也不覺得把小惠留在台北,對她特別好。說實在,環境懸殊太大了,」李珀分析,「我不是上帝。孩子接出來住我家頂多也是兩、三年,孩子還是跟家人相處在一起比較好。」
因此,當李珀知道台灣過去幾年來,各縣市已裁併了140多所偏遠小學後,感到很難過。
她主張,學校是孩子能好好學習的地方,應該讓偏遠學校有最好的老師、充分的圖書設備、有電腦可以上網,課餘有人可以輔導他,念完書再回家。
「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孩子又可以在自己家人、族人的旁邊,他可以活得很好的,到都市來,反而不一定對他最好。」
深深體認到,要幫小惠這樣的孩子,當地學校、老師尤其重要;因此李珀開始接受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到屏東縣、宜蘭縣的偏遠地區,教當地的老師「怎麼教書」。
「只有把這些老師裝備好,他們才知道怎麼去帶這些孩子。」李珀給老師上的第一堂課,就是怎樣把書教好。
這兩年聖誕節,李珀也發動小學部的學生,請他們準備鞋盒,放進自己最愛的一本書、最喜歡的文具和點心糖果,還有一件小禮物,和一張小卡片,把鞋盒放滿,再用宅急便送到仁愛鄉、信義鄉以及新竹尖石鄉的小學去。
9月份學校一開學,李珀也才剛把畢業生用過的參考書,整理成17大箱,送到偏遠學校去。
沒能留住小惠,李珀自認不是上帝,但她願意成為天使——把教育的種子帶上山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