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王國幅員不大,它夾在西藏與印度中間,因為「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簡稱GNH)而聞名──多虧了不丹的國王。這個國王跟你想的不一樣,他主動讓出政權、舉行民主選舉,決定要增加不丹的森林覆蓋率,讓所有小孩學英文,並首創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本文節錄自《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一書,作者:亨利.明茲柏格,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GNH在全世界引起迴響, 因為大家都受夠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了。
前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曾說:「國民生產毛額計算了空氣汙染指數與香菸廣告成本,計算了紅杉的滅絕數量,以及吹捧暴力的電視節目收益。但它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健康、教育品質,以及遊戲的樂趣。總之,它該算的都算了,就是沒算到提升人生價值的事物。」
GNH以4根「支柱」為基礎:妥善治理、永續發展、文化的保存與推廣,以及環境保護。這4根支柱又細分成9個「領域」,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幸福感、社區活力等。夠簡單吧?
我對GNH很好奇,加上喜歡爬山,所以我在2006年造訪了不丹。我跟當地幾位學問淵博的人交談,發現兩件令我非常驚訝的事──
第一,他們不知道怎麼計算GNH;第二,不會算好像也無所謂,因為國民的表現非常忠於這個概念。
正如一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所言:GNH已成為不丹的「生活方式」──雖然國民很窮,但過得很快樂。
(延伸閱讀│錢能買到幸福嗎?29歲財富自由的她:多數時可以,但需認清一件事)
過沒多久,各路經濟學家就來到不丹,準備修正GNH,但GNH本來就沒有問題。說到底,假如不丹人沒有算出GNH,那應該要怎麼管理這個數值呢?不久之後,9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加權與非加權總數,並經過72個指標的分析。(延伸閱讀│不再是地球上最幸福國家!不丹年輕人出走他鄉,背後原因曝光)
此外,經濟學家也發明了一套數學公式,將「幸福」盡可能細分成各種要素,其中一次調查更是耗費了5、6個小時才完成,內容包含了750個變數。這些技術官僚很認真在計算「總值」,但說到底「幸福」在哪裡呢?
有人開始批評GNH是一種主觀判斷,並不客觀。經濟學教授德爾雷.麥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就評論這些數值很不科學,而且還打了個比方:「你不可能只問人們今天是『很熱』、『很舒服』還是『很冷』,就發展出物理學。」
除非教育、文化、幸福感,都跟溫度一樣,是可以用數據衡量的。我不禁在想:到底誰對GNH比較有威脅?是想消滅這個概念的人,還是想算出正確數據的人?
2013年,這些計算工作結束後沒多久,在哈佛商學院跟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學習經濟學的策林.托傑(Tshering Tobgay),當選不丹首相。不久後,他宣稱GNH讓少數國人忽略了手上的正事。他覺得GNH非常難以理解,對他而言是過於複雜的東西,而他只知道這一點:「總之,我們還是得更努力的工作。」
作家法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曾說:「一流智慧最大的考驗,就是有能力同時抱持兩種對立的想法,卻還能維持其功用和運作。」
對於所有無法同時兼顧「數據」與「幸福」的經濟學家或首相們,我建議你拋開數據,擁抱幸福。
(延伸閱讀│消費額成長了,那幸福感呢?厄瓜多幸福部長:「美好生活」並不意味著「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