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香港經驗4〉台灣教授的新舞台 四倍經費加三倍薪水的吸引力

范榮靖
user

范榮靖

2006-10-01

瀏覽數 23,150+

香港經驗4〉台灣教授的新舞台 四倍經費加三倍薪水的吸引力
 

本文出自 2006 / 10月號雜誌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在香港,如果走在大學校園,可能一不小心,就會碰到和台灣有所淵源的教授。

所言不假。翻開香港的大學教授名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前港科大工學院創院院長,現為香港城巿大學校長張信剛、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和前港科大副校長錢致榕、孔憲鐸、張立綱、林垂宙等七人,都曾在台灣念大學。

此外,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和朱經武、金耀基、張立綱等五人,更是台灣中研院院士。

再接著往下翻,前港科大人文及社會科學院創院院長齊錫生、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長鍾玲、香港城巿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主任李金銓、香港城巿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香港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教授皇甫河旺等人,也都在台灣長大,念台灣的大學。

這些年來,「台灣幫」已在香港的大學教育形成一股勢力,「影響力不可小覷,」張信剛觀察。這個改變,主要來自1990年代香港的大學走向國際化,向外界延攬一流師資。

薪資更優渥,台灣搶不過

1990年代以前,許多國際知名華裔學者都和台灣有關。1960年代,兩岸三地之中,台灣的大學教育相對領先,其中又以理工領域蔚為主流。不少人在中國大陸出生,因為戰亂,輾轉來到台灣,念完台灣的大學,便到美國留學,之後待在美國從事教職。

1990年代,這些優秀學者步入中年,心境有所轉變。山東出生,待過香港,在台灣念大學,後來任教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孔憲鐸回憶,人到中年,經濟不虞匱乏,總想做些不一樣的事,做些有所貢獻的事。

因此,當香港打算成立一所以理工為主的世界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這些學者自然成為「最佳選擇」,紛紛接到港科大優渥的條件聘任。

不只薪酬誘人。張信剛回憶,1989那年,時任美國南加大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的他,知道香港想辦港科大的決心,懷著嚴肅心情來到香港,前往西貢清水灣半山上去看港科大未來校址,便愛上這裡山明水秀的風光,答應接任工學院創院院長一職。

當然,校方動作也很積極,動之以情。以張立綱為例,他畢業於台大電機系,之後拿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固態電子∕電機工程系博士學位,留在美國IBM工作,期間也曾短暫出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1990年代初期,港科大和台大為了爭取他,雙方角力許久。當時,台大出動校長孫震、中研院院士李遠哲,和總統府資政李國鼎三巨頭,極力勸進。

但這時,港科大副校長孔憲鐸不灰心。從香港追到台灣、美國、又追到張立綱的美國家中,不放棄任何機會,更感性地對他說,「你如果去了台大,他們三人,你一年也見不到幾次,而你如果來了港科大,我會天天和你在一起。」

加上考量港台兩地學術環境,研究經費多寡、政府發展大學教育決心、以及地理環境等因素,張立綱選了港科大。

地理環境便,利兩岸研究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的確,香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尤其,香港毗鄰珠江三角洲,又近台灣,加上受到英國殖民影響,中西文化交融,扮演重要樞紐角色。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現為香港城巿大學教授李金銓清楚記得,當時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學院任教,即將退休之際,台灣、香港的大學都向他招手,最後選擇香港的原因在於,他方便進行兩岸三地研究。他補充,台灣是自己的故鄉,一直都有接觸,也時常回去,並不陌生;而來到香港,可以再去接觸香港學界,也可以和大陸交流。

換換環境,接受挑戰也是原因。以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為例,當他接到張信剛邀請,已在美國及台灣任教多年,心想來到城大創辦中國文化中心,向香港學生推廣中國文化很有意義,也很有挑戰,便答應了。後來,中心採用網路教學方式,推行中國文化通識教育,獨創一格,蔚為美談。

浸大鍾玲的情形也很類似。她在高雄中山大學做過文學院院長,後被借調出任高雄大學教務長,對台灣的研究、行政工作已很熟悉。但2003年她在別人推薦下,便答應前來香港浸大出任文學院院長工作,接受新的挑戰。

她比較,以前擔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只有一位祕書,但浸大採取英國制度,文學院院辦公室的行政人員便有七位,院長權利相對較大。

以經費為例,在台灣,每個系的年度經費都已固定,院沒有權利干涉,但在香港,經費是先撥到院,再由院長根據實際需求,撥給各系。甚至,就連浸大教授每年加薪多少,都是交由院長來決定。

為此,鍾玲到任之後,引進台灣較為民主作法,訂定一套客觀公正的審核標準。例如升等,必須由系上三位教授討論,改變過去只要一位推薦即可方式。

挑戰不只如此。行政工作之外,鍾玲還得兼顧研究工作。記者採訪當天,正值暑假,她不僅沒有放假,還在辦公室影印她下篇論文的參考資料。

研究風氣濃,經費多標準高

研究風氣濃厚也是台灣學者選擇香港原因。鍾玲指出,同等規模大小,香港的大學經費是台灣四倍,而教授薪水則是台灣三至五倍,對教授要求也高。

此一要求形成良性循環,每人認真做學問,發表論文。暑假期間,李金銓仍是每日一早進研究室,進行研究。他說,他在美國早已習慣如此,來到香港,整體環境也是這樣,可和同事討論切磋,激盪出來新的火花。

近年來,這些來自台灣的學者,也為香港帶進台灣好的經驗。例如中華南沙科技總裁林垂宙曾任台灣工研院院長,1997出任港科大副校長,之後帶著自己參與創建新竹科學園區的經驗,發展廣東南沙科學園區。

辦學上,這些學者也積極促進港台交流。多年前,張信剛協同10餘位教授赴台交流。據悉,他在城大推行中國文化通識課程,給予最多意見的人,便是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杜正勝。

這樣的交流,使得雙方更加認識彼此。「同是中國人不應有著區域觀念。眼界放廣一點,大家互相合作,一起共創美好未來,」林垂宙有感而發地說。

問題是,台灣土地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為何都不願回台灣,而選擇彈丸之地的香港,更是值得台灣教育當局深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