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的小學還在嗎?

楊瑪利
user

楊瑪利

2006-09-01

瀏覽數 13,400+

你的小學還在嗎?
 

本文出自 2006 / 9月號雜誌 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

你來自鄉下或山巔海角的偏遠地區嗎?那所留下無數兒時嬉戲回憶的小學,今天還在嗎?

說來慚愧,我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也跑過不少教育新聞,但在今年5、6月間啟動本期封面故事採訪前,我還不曉得廢併校問題,在許多偏遠地區延燒多年。

過去六年,社會、媒體焦點都鎖定在貧窮學童吃不起營養午餐。但是悄悄地,在同一時間內,全台有144所小學不見了。(見頁148)

當我與本次《遠見》媒體合作伙伴、中天電視台新聞部朋友聊到這個主題時,出身偏遠山區的新聞部總監廖福順第一個反應是:「我不知道我的小學還在不在?如果不在了,那鄉下裡的孩子要去哪裡玩呢?」廖總監跟許多鄉下小孩一樣,童年都是在小學校園裡嬉戲長大的。

看不見的第三重弱勢

對成年人而言,知道畢業的小學被廢,像似童年也不見了。對小學生而言,如果說餓肚子、吃不起營養午餐,是看得見的弱勢,那麼住家附近的小學不再敲鐘上課,必須5、6點起床趕校車、甚至從小一就到外地住宿求學,又算不算是看不見的弱勢?

近年來因學生數目減少,加上財政困窘,各縣市正逐步廢併偏遠小學。每廢併一所,約可節省600萬到1000萬的支出。同時中央主計單位還編列獎金,廢一所學校,中央即撥款120萬給地方,形成變相鼓勵裁併小校。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許多小學校長與專家皆提到兩年前監察院的一份報告,曾強烈建議教育單位應裁併百人以下的小學,這樣一年可節省51億。若按此標準,目前全台還有566所小學,總共3萬6000多名學生將受到影響。

廢併校在各縣市實施後,對偏遠學生的受教權益產生極大衝擊。上學的路,愈來愈遙遠,也愈來愈困難。

資深撰述林孟儀、記者林妙玲、攝影召集人陳應欽花了三個月時間,上山下海探訪現況,發現偏遠地區的小孩子,多數家境清寒,又因隔代教養、單親、父母失業等陰影,失去完整家庭的功能。學校是這些孩子社區裡唯一的避風港,若連這個避風港也被廢棄,這些孩子不是又增加了第三重的弱勢?

不少偏遠小學對當地社區也極為重要,一個偏遠社區若失去了當地小學,社區也會加速崩解。

《遠見》並非一味反對廢併校,只是認為這個影響深遠的政策,似乎還沒被當做公共議題討論,就雷厲風行的實施,是否該有更多公共辯論空間?除了裁併校手段外,偏遠小校是否能發展出新的生存典範,也是重點。

意外的是,隨著採訪進行得到愈來愈多人迴響,這個主題也逐漸擴大。許多人都鼓勵我們,應該讓全民一起來關注,除了報導外,也能做一點事。

因此《遠見》結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提出台灣第一個公益創投方案——「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的甄選與執行活動,希望讓民間力量,透過類似學校認養過程,尋找未來偏遠小校的生存新典範。

《中國時報》《中天電視台》《中時電子報》也十分認同這次主題,成為媒體合作伙伴。多位長年關注台灣教育的社會賢達也應允擔任「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方案評審,在此一併感謝。也邀請讀者們一起關心下一代教育問題,關心台灣未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