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更年期媽媽對上青春期女兒:愛孩子,有時要拉,有時要推

當他們需要時,盡量陪在身邊;當推開我們時,就稍微後退。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5-09

瀏覽數 8,700+

《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母親節即將到來,反思母女之間的親子關係:當青春期與更年期重疊,雙方體內的荷爾蒙都急遽變化。孩子一再爆衝,變得愈是囂張,父母一再退讓,只覺得自己愈來愈窩囊,甚至在心中吶喊:以前那個可愛的小朋友還會回來嗎?或許想拉近親子關係、心的距離,得先試著拉開相處的距離。(本文節錄自《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一書,作者:南炫州,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自從女兒上國中、進入青春期後,我每天早上都為了討好她而滿頭大汗。不過,我也會有壓力值到達極限的時候,這時就連我自己也很難控制好情緒,為了抒發壓力,我會朝大門丟鞋子。

我會盯著女兒剛剛用力關上的大門,或是等到老公去上班、孩子去上學之後,撿起鞋子扔過去。不論是球鞋、高跟鞋、拖鞋……隨手拿起什麼就丟什麼,如果還是不能解氣,我就會丟得更用力。

無辜的鞋子就這樣慘遭我的毒手,而我正是以這種方式來排解內心早已沸騰的壓力。

不管扔多少次,鞋子總是毫髮無傷,然後我會再把四散的鞋子重新整理好,如此一來,誰都看不出這個早晨我曾像個瘋子一樣,朝著大門丟鞋子,沒有比這個更棒的紓壓方式了。

整理散落一地的鞋子,可以緩解我既生氣又委屈、哀怨的情緒,跟鞋子展開殊死戰的我,看起來好蠢、好可憐。我當下的心情,就像連續劇裡為了討好脾氣暴戾的會長,而變得很淒慘的祕書。只不過我跟祕書的不同之處在於,我迎合的是青春期女兒。

青春期來了,我的孩子不見了

女兒進入青春期後,跟我起衝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她打破那些瑣碎且基本的生活習慣。凌晨不睡覺、早上起不來,還會不耐煩。即便如此,她平常還是得去學校上課,而我也會拚命承受那份不快。不過,假日時,除非她自己起床,否則我不會主動叫醒她。

不用去補習的日子,她會直接睡到下午一點,然後在客廳晃悠。就算是考試期間,她依舊坐在書桌前打電動,或者是躺在床上看漫畫,非但不打掃自己的房間,就連衣服也隨地亂丟。看她這副德性我就火冒三丈,嘴裡不由自主的憋著一堆髒話。

沒經歷過子女青春期的大人,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為這點小事罵她,甚至還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女兒還小的時候,我也想像過類似情況。在她還沒轉大人以前,她是一個愛讀書,又很會撒嬌的小孩,當時我認為,她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可以跟我進行深度對話,也能夠理解父母、內心溫暖的孩子。

但當這時期一到,這個孩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她變得愛頂撞父母,說話非常粗魯,我內心簡直是晴天霹靂,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

女兒突如其來的退化行為讓我太過受傷,我每天都哭喪著臉,哭到眼淚被風吹乾,後來覺得實在不能再這樣下去,才重新打起精神。

我雖然還是會因為女兒的叛逆和無禮的行動或言語而心碎,也會為此哭泣,但我不會再哭成這樣了。

既有始就有終,我相信可惡的青春期終有一天會結束,我必須努力理解小孩的想法。

(延伸閱讀│「大人這麼蠢,憑什麼管我?」父母如何贏回孩子的尊重)

青春期的她與更年期的我,不是在吵架,就是在準備吵架的路上。(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青春期的她與更年期的我,不是在吵架,就是在準備吵架的路上。(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愛孩子,有時要拉,有時要推

這是我很久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一名男子來精神科諮商,頂著一副幾天幾夜沒睡的樣子,向醫生抱怨道:「我已經連續好幾天做惡夢,那個夢讓我既痛苦又疲憊,每每夢到,我一定會從睡夢中醒來。睡不好,導致我連日常生活都感到很疲倦。」

「您可以仔細形容一下夢境嗎?」

「夢裡的我被一頭非常可怕的怪獸追趕,但我只要通過那扇門就會沒事,偏偏那道門卻怎麼也打不開。結果我就在最後一扇門的面前,被那頭怪獸吃掉。然而,最痛苦的其實並不是被吃掉,而是打不開門的絕望。」

「嗯,看來這道門富有意義。那道怎麼都打不開的門上,是否有寫什麼東西?」

「嗯……聽您這麼一說,門上好像確實有寫一些字。那些字是讓我擺脫這個惡夢的提示嗎?」

「有可能。人通常是對某件事有強烈的渴望,或者是感受到強大的壓力時,才會做這類型的夢,而且大部分的夢裡都藏有提示。雖然很痛苦,但請您下次做夢時集中注意力,看看門上究竟寫了什麼字。」

幾天後,那位男子又來諮商,他的表情豁然開朗,神情游刃有餘。

「您今天看起來氣色很好,應該是有睡好,那個惡夢消失了嗎?」

「沒錯,如您所說,我聚精會神看著門上的字,那道推都推不開的門上面竟然寫著『拉』。」

我年輕時,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還以為是一則幼稚又無聊的笑話。上了年紀後才發現,這則故事其實是人生指南。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原來有些事情要「拉」、有些事情要「推」。

拉的時候,盡可能拉進自己的心裡;推的時候,就推得遠遠的,不要讓自己心煩意亂,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

(延伸閱讀│為何被父母說過「不要變壞就好」的孩子反而容易變壞?)

孩子還小時,媽媽總是要待在他們看得見且觸手可及的地方。等到小孩成為青少年,需要自己獨處的時間,身為媽媽的我們也應該騰出空間,不要依依不捨,應該放手讓他們學習獨立。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道門,我們有些時期要拉,有些時期要推。至於,如何分辨何時該推、何時該拉?方法很簡單。當孩子需要我們時,盡量陪在身邊;當孩子把我們推開時,就稍微往後退一步。

小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處於「拉」,青春期則變成「推」。

《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青春孩子與更年爸媽,相愛又相殺?這裡有彼此理解、幸福度日的方法》,作者:南炫州,大是文化出版

《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青春孩子與更年爸媽,相愛又相殺?這裡有彼此理解、幸福度日的方法》,作者:南炫州,大是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