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蔡賴接見環團,談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
▌第3次碳費審議延至5月,環團呼籲加速訂定減緩碳焦慮
▌巴黎協定後最重要!塑膠公約談判加拿大登場,締約國立場卻空前分歧
世界地球日蔡賴接見環團,談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
依據往例,蔡英文總統在世界地球日當天接見「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團體;今年共計14名團體代表參加。蔡英文列舉8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的成績,截至今年2月,台灣光電加風電的裝置容量,目前離岸風機也已經安裝完成296座,累積裝置容量達到2.37GW,2023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已經達到267億度,相較於2016年127億度,成長將近110%。
法案方面,完成礦業法、海洋汙染防治法等多項法規修訂,修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和氣候變遷因應法,並且成立碳權交易所,進一步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另外,海洋保育法草案,行政院已送交立法院審議。
環團則提出90件建言案,包括彰化芳苑濕地保存、停止興建晶鼎焚化爐、禁用山豬吊等。環團表示,今年關注山豬吊殘害黑熊、反對四接等議題;呼籲加速碳費制定及碳稅規畫,以及芳苑濕地是全國唯一僅存的海牛車文化資產,應積極守護。此外,為保護台灣黑熊應全面禁用山豬吊。
賴清德副總統回應表示,未來新政府會持續守護環境,並視環境會議為雙向合作平台,借重環團視野,透過平台向社會說明政府作為,期盼共同面對問題。
第3次碳費審議延至5月,環團呼籲加速訂定減緩碳焦慮
第3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原訂4月底前召開,但因碳定價相關子法尚未預告,延至5月初再召開。環團赴環境部遞交將民間研究碳費機制及收入使用報告,呼籲加速拍板碳費費率,以緩解社會碳焦慮。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第2次審議會中,委員要求先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下與碳定價相關的3項子法供討論,但目前3子法仍在法制程序中,尚未預告。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徐祥誠表示,碳費費率延宕,讓有心減碳企業無所適從,也讓房地產業假借碳費名義加價。同時指出,根據IMF研究,即使歐盟將碳價提高至150歐元,對通膨影響也僅0.4%。應更早落實碳費制度,提高企業碳排放成本,才能引導產業因應通膨問題。
環境部表示,感謝環團建議,子法研議中,希望能很快完成、順利預告;第3次審議會開會時間,是希望在子法預告後盡速召開。
塑膠公約談判加拿大登場,締約國立場卻空前分歧
各國本週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進行首次《全球塑膠條約》談判,該條約不僅涵蓋該如何處理塑膠,更包括管控塑膠生產量、使用方式,如果各國能達成協議,將是繼2015年巴黎協議以來,解決全球暖化碳排的最重要協議。然而,路透社指出,各國在談判初期對條約內容看法嚴重分歧,要有具體共識恐怕不容易。
根據美國聯邦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US Federal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4月中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塑膠約占全球碳排5%,如果不加以限制,2050年可能占碳排20%。然而,就在各國展開談判之際,石油化工業以及依賴石化產業較深的政府,對於限制生產某些化學物質,保持強烈反對態度。
持正面態度的國家,立場也不完全一致。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代表團希望這些條約在目標上具有企圖心,但還是會讓各國決定該怎麼實現目標,與巴黎協議的架構類似。然而,包括歐盟、墨西哥、澳洲、日本、盧安達、烏克蘭等國,卻主張制定強而有力的條約,要求工業製程中的化學品使用必須完全透明化,並受到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