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婚率創新低,到相親市場「女多男少」的性別翻轉,婚姻制度在中國正面臨史上最大信任危機。年輕人不再焦慮被催婚,而是主動退出婚姻。表面上,這是一場「情感革命」,但深層卻是中國經濟結構轉折的鏡像。當「不結婚」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選項,中國也全面進入「超單身時代」。
中國大陸當下的相親現場,參加的男生往往比稀有保護動物大熊貓還稀有,一個「性別反轉」的魔幻現象正在上演。
「目前相親市場上的一個怪圈,是80%的女性去搶20%的優質男生,」一位職業紅娘在《騰訊紀錄片》中如此描述,「男性資源」的稀缺,使得適婚女性的擇偶壓力直線攀升。
這種悄無聲息的社會扭曲,也出現在近期廣州一場相親大會上。主辦方的參加規則是女生的入場費5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100元),男生不僅免費還奉送飲料。出乎意料,現場竟湧入近千名女生,男生卻沒有幾位。「相當於在場所有女生,掏了近50萬元(約新台幣213萬元)開了一場全女聚會。」網民在《小紅書》上爆料說。
擇偶交友圈中的女性,嚴重「供過於求」,網路上一張「2024年度部分城市相親市場男女比例調研」的圖卡,描繪著成都相親的男女比例達到1:43,杭州1:40,南昌1:36,廈門1:33,上海1:30。若是在成都,每43個主動找婚戀對象的女性,最終只能「搶」到1個願意走進相親市場的男人。
「相親女兒國」的擇偶困境
成都市人民公園還真的在2025年1月貼出了一張告示,表示相親角(內地父母為子女尋找配偶的公開場合)女生位置已滿,暫停登記,而男生的位置還空著一大片。
大寫的「相親女兒國」至此誕生,單身女性不禁高呼:「人均30個以上的競爭對手,我太難了。」
為何相親圈如此性別失衡?明明,大陸的人口結構是男性遠多女性。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20~40歲適婚男性比女性尚且多出1752萬人,怎麼在相親市場反而變成「等男生來」?
答案可能是,適婚男性不想再被脫單的遊戲規則「割韭菜」,他們正在用沉默和缺席,抗議婚戀市場的荒誕與不公。對男生來說,戀愛和結婚已經變成一門愈來愈貴的「生意」。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大陸大多數男生還是有著結婚的念頭。據Soul和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青年研究團隊於2024年8月發布的《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顯示,男性結婚意願比女性強烈,66%的男性認為婚姻是人生必然選擇,反倒是68%的女性不想結婚。
然而,無論是相親還是步入結婚禮堂,卻很難。「一坐下相親,女生開口就問有房嗎?市區還是郊區?有車嗎?彩禮(聘金)準備多少啊?」內地適婚男性「長沙鋼鐵直男」無奈說道:「一連串問題拋下來,誰扛得住?」
男生拒絕被割婚戀韭菜
電商頻繁推出各式各樣寵愛女生的促銷活動,三八節、女神節、白色情人節、聖誕節等,也一度被解讀為「收割婚戀的韭菜」。
「極力鼓吹給女生送禮,男生如果不送,似乎就是不愛女生,」自媒體《大愚鳴聲》赤裸裸批判:「資本有的是辦法重塑社會認知,逼大家消費送禮。」
結婚的開銷高,亦令人「望婚卻步」。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顯示,結一次婚平均花費33.04萬元(約新台幣141萬元),相當於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有人不禁嘲諷:「得不吃不喝8年才能湊齊」。若是在農村,聘金更會飆升至人均收入的40~50倍。
「愛情太貴,婚姻更像一場交易。」這句話,成了大陸Z世代在社群上最常被轉發的心聲。
結婚率創下47年新低
更嚴重的社會矛盾,是婚姻的CP值正在全面崩塌。拒婚潮的背後,是整個世代對未來人生報酬率的悲觀評估。
「現在的婚姻到底能帶來什麼穩定?房貸30年才是真正的綁定。」《小紅書》頻道《奶茶經濟學》誇張形容,結了婚,要養房、養娃、養父母,三重負擔像三座大山壓在結婚青年的身上:「過去結婚是為了抗風險,現在的婚姻卻成了風險本身。」年輕人赫然發現,婚姻不是幸福保證,而是負債的起點。
在華人社會,婚姻向來被視為人生的「固定資產」。一套房、一場婚宴、一個孩子,構成了中產階級的成長公式。然而,這個模型在大陸正在崩解。中國民政部統計,2024年結婚登記對數僅610萬對,不僅創下47年來的新低,更是較十年前、2013年的1347萬對腰斬一半。
與此同時,大陸單身人口卻突破了2億4000萬人,全面進入「超單身社會」。其中的95後(1995年到1999年出生,當下約25~30歲)已經成了婚姻最佛系的一代,大約7752萬的95後,其中4860萬人還沒有結婚,也就是說3個95後有2個是單身,10個男生有7個沒對象。
2.4億單身人口,重塑消費版圖
中國政府現正力拚內需消費能撐起經濟成長的動能,但當年輕人拒婚、拒育,婚禮、房產、母嬰、幼教等消費市場,便隨之鬆動。
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婚慶市場規模自2020年以來連年下滑,嬰兒奶粉與學前教育開支同步萎縮。「相親女兒國」現象,不僅影響家庭結構,更動搖了消費升級的根基。
超單身社會裡,彷彿只催生出單身經濟。上海交大安泰EMBA《市場行銷》課程教授周穎大膽預估,大陸當前的單身商機將超過8兆人民幣,虛擬戀人App、寵物陪伴、孤獨咖啡館、單人專用KTV、一人小火鍋等順勢崛起。
這股拒婚潮,不光屬於中國大陸。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婚齡延後的困境。當大陸的「婚姻退潮」走在更前端,其實為台灣提供了一面鏡子。
婚姻失敗了嗎?不,其實是年輕人清醒撤場,選擇退出一場被金錢綁架的制度,拒絕讓愛成為交易。
只是必須擔憂,當結婚不再被視為值得投入的「計畫」,一旦年輕人對家庭的投資意願降低,經濟不只是變慢,而是「失去故事」。因為經濟繁榮的根本,是對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