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做了很多不需要做的事情。即使善用省時技巧,工作依舊沒有重要進展?無論運用了多少省時技巧,如果你正在做的是不需要做的工作,就沒有任何意義。提高無用工作的執行效率,是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很快完成工作的人並非一定是作業速度快,而是知道不用做什麼,而且絕對不做。(本文節錄自《用最小力氣,做出最大成果》一書,作者:羽田康祐 k_bird,星出版,以下為摘文。)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很多人會善用省時技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利用使用者造詞功能加快打字速度」、「記住Excel函數加快計算速度」等。
不過,無論運用了多少省時技巧,如果你正在做的是不需要做的工作,就沒有任何意義。提高無用工作的執行效率,是最浪費時間的事情。
很快完成工作的人並非一定是作業速度快,而是知道不用做什麼,而且絕對不做。那麼,要如何知道哪些事情不用做?取捨重點如下。
重點1:思考「接下來要做的事,是否有助於達成目標?」
當一個人過度專注手邊的工作,很容易錯將方法當成目的,迷失了原本的目標。
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目的化」的範例:
1.蒐集資料後,發現其他更吸引自己、卻與原本目的無關的事情,忍不住愈陷愈深。
2.製作公司內部會議用的資料,卻太專注於外觀設計和動畫效果,結果必須加班才能完成。
在1的範例中,當事者忘了原本蒐集資料的目的,將「滿足自己的知識好奇心」當成目標。在2的範例中,「製作對會議有用的資料」是原本的目的,但當事者忽略了這一點,反而將「製作設計精美的資料」當成目標。
若以原本的「目的」來看,時間的運用方式完全錯誤。「目的」代表的是下一個階段,「方法」代表的是眼前。由於這個緣故,人總是容易注意「方法」。
正因如此,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想要達到的成果(目的)」,而非「要做的事情(方法)」,提醒自己思考「現在運用的方法,是否有助於完成原本的目的?」。
重點2:思考「是否有別的方法,讓接下來要做的事更輕鬆?」
當一個人陷入「方法目的化」的狀態,很容易想不出其他方法,原本應該有更輕鬆的方法可以運用,卻受限於「方法目的化」,看不見其他更好的可能性。
接下來舉例說明,假設你正在思考如何印製公司內部會議需要使用的資料。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印製資料的效率,包括事先補充紙匣內的影印紙、同時使用多部影印機、使用裝訂功能等。
但如果印製會議資料的目的,是與參加公司內部會議的成員共享資料,有時利用投影機投影就已經足夠了。在此情況下,就不需要印製資料了(hack 08圖表)。
清楚掌握工作目的,就知道有多少方法可以使用,接著發揮創意使工作更輕鬆,還能排除多餘的作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