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花蓮0403強震災損小該驕傲?專家指台灣這3點沒做到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4-04-15

瀏覽數 6,500+

清明連假前,一場芮氏規模7.2的強震撼動全台,衝擊波從震央所在的花蓮傳到全國。圖為天王星大樓受困貓咪被救援的過程。取自臉書@花蓮縣消防局
清明連假前,一場芮氏規模7.2的強震撼動全台,衝擊波從震央所在的花蓮傳到全國。圖為天王星大樓受困貓咪被救援的過程。取自臉書@花蓮縣消防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清明連假前,一場芮氏規模7.2的強震撼動全台,衝擊波從震央所在的花蓮傳到全國,不幸帶走17條寶貴的人命,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夫妻更失聯至今。這場25年來最強震,其災損跟921相比顯得微乎其微,顯示台灣25年磨一劍成效卓越,獲得多國讚賞,但專家指出,這次震災顯示台灣仍有3點不足需要改進。

花蓮0403強震,台灣災損能得到控制,有運氣的成分,也有自強的部分。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馬士元接受《遠見》專訪指出,921大地震後,台灣調整建築物的耐震規範,這方面的改進在這次0403地震發揮一定的作用。

觀察台灣的建築物,幾次震災下來,倒塌的建築物仍具備一定強度,「不會像國外的建築物一樣,一倒就呈粉碎狀,」提高受困民眾的存活率。

相比25年前的921地震,當時電力、通訊完全中斷,政府記取過去教訓,逐年將電網改為分散式設計,不讓25年前的全台大停電再次上演;加上手機普及率高,災情通報速度迅速,「跟921搞一個晚上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相比,25年後的抗震準備,台灣已是今非昔比。

另外,在消防、警察等救災量能上,多年準備加上持續革新,這次0403強震一發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即在當地火速補足,全程幾乎零延遲。更獲得隔海日本網友稱頌。

25年前的921地震災情採重,電力、通訊完全中斷。遠見資料照

25年前的921地震災情採重,電力、通訊完全中斷。遠見資料照

台人見義勇為特質,發揮重要因素

特別是台灣人見義勇為的特質,也在這次震災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除了這次0403地震,過去0206地震等其他震災,「民眾都會主動協助鄰居脫困,」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幫助受困者,這些因素,都是這次震災災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因。

這次地震,在台日關係上還發生一段小插曲。日媒觀察這次0403地震的災民安置點,發現台灣在震後短時間內就設置好帳篷、淋浴間及廁所,保護災民隱私外還提供熱食,讓許多日本網友驚呼「我們輸了」,相關關鍵字還衝上熱搜榜第一。這方面的改進,則是得自6年前0206花蓮地震的教訓而來。

圖/日媒觀察這次地震災民安置點,發現台灣在震後短時間內就設置好帳篷、淋浴間及廁所。

受到芮氏規模7.2的強震襲擊,整體災損還能控制在目前狀態,「老天」很大程度也幫了台灣一把。「如果這個地震再晚個一、兩天,那可能就不得了了,」馬士元說,因為連假期間,往返花蓮的蘇花公路、中橫公路可能滿滿都是車,加上民眾放假期間普遍會待在家,「估計這個傷無可能會是一百倍的落差。」

避難收容僅靠民間,政府量能不足

另外,這次花蓮震災,被多個國家,特別是日本讚譽的避難收容部分,台灣也有一些隱憂。台灣在面對大量災民的收容準備上,仍有所不足,這次慈濟在0403地震後所準備的安置設施,是否是全台鄉鎮市都具備的能力,「目前看起來,答案是否定的。」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前幾天有個新聞,土城區公所要收容332人,但他們認為,這個任務對他們負擔過重。」馬士元說,原先土城在規劃上,設計的收容人數是在一萬人左右,規劃一萬人,收容332人就喊吃力,「代表政府的規劃與資源之間存在巨大落差。」若是規劃收容人數更高的行政區,比如新莊區,規劃的收容人數是三萬人,那至少也要有1500人來協助這三萬人的安置,「這些人要去哪裡找?」

更不用說,負責避難收容業務的衛福部社救司,本身對這件事也不夠積極。他舉例,比如說要設置幾間浴廁、要有幾位志工,這些衛福部社救司都沒有規劃,也沒有對地方政府訂定標準,因此現階段的避難收容,就只能仰賴慈濟這樣的民間團體,「未來若發生大規模地震,一旦出現大量災民,中央政府也好、縣市政府也好,在這方面的準備,都是非常不夠的。」

海底地震測算較難,警報系統可降低門檻

除了避難收容上面,此次地震發生當下,人口密集的雙北地區,雖然震度達到5弱卻未能收到國家級警報,也成為另一個可以改進的項目。

馬士元坦言,所有的地震警報系統都有盲區,氣象局花了許多精力在做地震預警,「但如果地震是發生在海溝,或者是在海面底下,其偵測方式將與陸地完全不同,」解算難度將比陸地發生的地震難上不少,導致第一時間的測算出現誤差。「不是沒有偵測到,是偵測到的震度沒有超過發放警告的標準」。

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建議氣象署降低告警門檻,調高靈敏度,讓民眾更容易接到地震警告通知,就算震度不大,但民眾接到這些警告,還是能起到示警、或安定人心的作用。

天王星大樓是軟腳建築,台灣需借鏡日本經驗

全國民眾高度關注的傾斜建築物「天王星大樓」,被土木技師判定屬標準的「軟腳建築」。取自臉書@徐榛蔚

全國民眾高度關注的傾斜建築物「天王星大樓」,被土木技師判定屬標準的「軟腳建築」。取自臉書@徐榛蔚

最後是這次地震中,被全國民眾高度關注的傾斜建築物「天王星大樓」,這棟大樓被土木技師判定屬標準的「軟腳建築」,顯示縱然25年前的921大地震,政府已提高建築物的耐震標準,但許多老舊建築物仍未提升耐震係數,成為未來地震的「淺在危險區」。

由於這些老房子屬於私有財產,政府要介入,強化其耐震係數,能動用的手段無二:都市更新、危老重建,但相關項目從規劃到落地,都曠日費時,只靠現有的政策工具,無法短時間強化台灣整體的抗震能力。

在這方面,台灣或許可以參考日本經驗。日本為了準備2020年東京奧運,開始在都市內制訂幾條「防災道路」,要求災害發生時,這幾條道路兩側的建築物「絕對不能倒」,目的就是一旦災害發生,確保救災車輛能夠暢通無阻,在最短時間內搶救做多人命。「這樣就跳脫房子僅是民眾私有財的概念,」讓房子的倒與不倒,與公共利益互相連結。

馬士元建議,政府可以在各人口密集區規劃防災道路,並嚴格要求道路兩側的防震標準,沒達到標準的建物,政府必須要用各種手段,要求房屋所有人進行改善;防災道路以外的建物,再靠原有的都市更新、危老重建手段,用時間慢慢解決,「日本就是利用這項政策工具,解決東京1/5至1/4的危老建築問題,台灣每年的都市更新案,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他說。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