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位化加速的時代,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其中,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崛起,已經挑戰了傳統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根基。尤其是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推出,標誌著加密貨幣從邊緣市場走向主流金融界的重要一步。
近期加拿大、美國都紛紛開放比特幣ETF,一般金融市場投資人可以用更安全、更熟悉的方式,了解並參與比特幣的經濟市場。據聞,德國、香港也都要相繼推出自己金融市場的比特幣ETC、ETF,證明了全球金融市場對於加密貨幣的接受度,正在不斷提高。
然而,在台灣,卻有多數官員及金融單位反對這個浪潮,並且由中央銀行帶頭批評、解釋說比特幣並沒有「內涵價值」,官員甚至表示,「比特幣與實體經濟沒有關聯,所以沒有『內涵價值』。」關於比特幣的內涵價值(intrinsic value),民眾本應能透過最基本的複委託方式,購買海外比特幣 ETF,卻遭遇到官方的重重障礙,直接行文勒令各大金融機構禁止販售。
台灣對新興金融科技存有誤解
台灣做為一個自由民主社會,一直以來在金融政策上強調多元與開放。但當全球金融趨勢向著數位貨幣和加密資產的多元化發展時,台灣卻顯得遲疑不決,甚至出現反對聲音。中央銀行對比特幣缺乏內涵價值的批評,以及一些官員對於比特幣與實體經濟無關的看法,顯示了對於新興金融科技的誤解與偏見。
事實上,比特幣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展現了其價值和潛力。從被一些國家接受為法定貨幣(例如薩爾瓦多)、一些美國大型資本的儲備、全球最大養老基金之一的「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近日宣布考慮把比特幣納入投資選項之一,到被全球市值最高車廠特斯拉,選擇持有市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做為公司儲備,比特幣的「內涵價值」不容忽視。這不僅僅是一種貨幣或資產的價值,更是一種新型態經濟系統的體現,它透過程式碼創建一個去中心化的虛擬國度,這個國度不屬於任何人,但同時又屬於所有人。
開放比特幣ETF是第一步
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這一轉變,台灣不能置身事外。開放比特幣ETF是重要的第一步,它不僅可以讓台灣投資者以更安全、熟悉的方式,參與到加密貨幣市場,還可以促進台灣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此外,開放比特幣ETF也是台灣擁抱金融科技、打造真正的多「元」金融新世紀的機會。
台灣的金融監管機構應該重新評估比特幣,及其衍生金融產品的價值和風險,從而制定出既保護投資者,又促進創新的政策。我們應該從全球金融市場的趨勢中學習,積極參與而不是袖手旁觀。只有透過開放與創新,台灣的金融市場才能真正融入全球市場,打造一個多元、包容且具有競爭力的新世紀金融體系。親愛的台灣,你/妳,還在等什麼呢?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立法委員、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