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倒數 最後倒數 訂遠見最佳時機,「兩年送一年」優惠只到9/30

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讓不被認同的創傷更難治癒

對創傷的肯定,是我們在陪伴彼此走出創傷,將創傷化作讓自己更加堅強、更為洞察人情的力量時,一個非常基礎而重要的條件。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4-11

瀏覽數 10,450+

《家庭傷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家庭傷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當我們都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有父母都愛孩子」時,那些感受不到愛,在親子關係裡備受折磨的孩子,其實也是這樣相信,所以拼命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承認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愛孩子,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愛的能力,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他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本文節錄自《家庭傷痕》一書,作者:羽茜,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當我們都相信事情如俗諺上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有父母都愛孩子」的時候,那些感受不到愛,在親子關係裡備受折磨的孩子,其實也是這樣相信,所以拼命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讓他們更難以向其他人求助,因為,當別人是站在父母絕對不會傷害孩子的立場上,以此作為前提在聽他們說話時,他們所說的事情就會被視為謊言、被認定是不真實的。

用多數來否決少數,認定只有非常少、少到「幾乎可以不用討論」的父母才會不愛自己孩子時,我們會忽略掉,即使比例上是少的,當基數變大,這些少數人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少見的事實。

打個比方,假設愛無能、根本不愛自己孩子,只是為了其他功利的目的而生下孩子、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生了的人,只占1%,100人裡只有一個好了。

當數字變成1000人的時候就會有10個,這10個人,就是10個家庭,10個家庭的孩子的痛苦,是我們可以因為占整體的比例很小而予以漠視、直接否定的嗎?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實事求是,承認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愛孩子,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愛的能力,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他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有和我一樣的人,雖然只是少數,但不是不存在。

—父母對我的不愛,並不是出於我的被害妄想症,而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對創傷的肯定,是我們在陪伴彼此走出創傷,將創傷化作讓自己更加堅強、更為洞察人情的力量時,一個非常基礎而重要的條件。

自己要知道自己受傷了,並且承認這項傷害的存在,同時,也要能找到願意認可自己的受傷,給予安慰和支持的人。

一旦人們都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用自己身為多數人的立場,去想像那些不是的父母都是極端少數,要不就是孩子的幼稚妄想時,這些已經很不幸成為少數的孩子,他們的痛苦將一輩子有口難言。

說了會被否定、被認為是自己腦袋有問題,是自己在汙衊父母,在父母對他們造成的陰影大到足以被別人承認之前,他們都只能否定自己。

若是父母的傷害始終沒有達到外人認可的「肉眼可見」的程度,就只能一直當作不存在了。但那樣的痛苦反而最令人憂傷,也最難治癒。

人們會因為自己對父母親情的迷思,拒絕承認某些父母對孩子有害,輕易地判定想要求助的孩子是幼稚無知,察覺不到父母的好意,甚至故意把父母的好意扭曲成壞的。

這樣的說法和指控,我覺得是忽略了一項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孩子更需要、也更希望父母愛他們的人了。

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高教永續舞台 第七屆遠見USR獎說明會開放報名>>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我從自己生養孩子的經驗,還有對自己和身邊人的觀察,知道了一件事,就是無論父母怎麼對他們,孩子都寧願去相信,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是出於好意。

簡單來說,比起懷疑,孩子是最希望、也最樂於去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相信父母絕對是愛著自己的人。

當他們不得不對這件事情有所懷疑時,最痛苦的是他們。因為那意味著,在這世界上人們都認定最純粹、也最可能接近無條件的愛的一種感情,他們沒有擁有。

條件交換得來的愛其實並不穩定,如果可以選,任何人都會希望自己是被無條件愛著並且接納,質疑父母的愛甚至被父母的不愛所傷的孩子,讓他們作出這樣的質疑,勢必經歷過極大的痛苦。

說出「我覺得父母不愛我」這件事情一點都不讓人快意,孩子總是寧可說:「我覺得他們是愛我的,只是⋯⋯」用附上但書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沒有感受到愛,沒有被愛的信心。

肯定是哪裡出錯了。但必須這樣迂迴、拐彎抹角,費盡心思去美化自己的遭遇時,他們可能會錯過能夠為自己療傷的時機。

孩子在年幼或者是還不成熟、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的時候,確實是有可能誤解父母的愛。

但是,也有可能不是孩子的誤解,而是父母真的不愛孩子,生養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養兒防老,或者只是因為不想和別人不一樣,認定人時間到了就是該生孩子。

這樣的人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達成目的的手段,和他們相處時,孩子所感受到的不愛也並非虛假。

如果我們一直要求孩子把一切都解釋成愛,孩子就會以為,只要有愛的名稱,不愛的行為都是可以允許的。

傷害、控制、虐待和利用,這些都不能被指認,不能被如其所是的呈現,而是要蒙上一層「父母肯定愛著孩子,會有這些行為一定是哪裡出錯了」的美化現實的濾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和「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種話,就是這種濾鏡之一。

它讓孩子無法辨識和說出自己遭遇的事情,讓受害者噤聲,加害者依然故我。

改變一句俗諺或者只是說出:我不贊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就會引起某些人的不快,好像我冒犯了他人的信仰。

但我總是想說,真的愛孩子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孩子,完全不會受到這項改變的任何影響,但是如果能做出這樣的改變,把這句話修改得更接近事實:多數父母愛孩子,而少數不愛。就可以拯救很多,為父母的不愛所苦的,孤獨的心靈。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作者:羽茜,時報出版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作者:羽茜,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