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相關文章
愈要小孩「聽話」的父母,「內在小孩」其實一直都沒長大!
編按:因為內心的小孩沒有長大,於是在成為父母之後,他們轉向自己的孩子,來滿足內在被愛的需求。孩子又因父母的索求與期待,永遠陷溺在「我不夠好」的痛苦感受裡,長大後又變成包著成人外衣的受傷孩子。(本文摘自《你在煩惱什麼呢?》,作者為李家雯(海蒂),以下為摘文。)「母親與孩子之間,從來就不是選擇與被選擇的
看似無所謂,內心卻很受傷?諮商心理師談「中間孩子」的獨特性格
你是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么?還是獨生子女或雙胞胎?看似平凡的兄弟姊妹關係,其實是一段與生俱來的競爭關係,它悄悄形塑出我們的性格,也深深影響著工作與感情。如果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那麼解決的線索,就藏在你的「兄弟姊妹關係」裡!(本文節錄自《兄弟姊妹心理學》一書,作者:根本裕幸,遠流出版,以下為摘
不把負能量傳到下一代:為了你的孩子,請別再「自我批判」
如果有什麼是我想要傳承給我孩子的,那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為擁有自主權的人,那是一種肯定生命、尊重自我的態度。除了自我批判之外,我們加諸自身的另一種枷鎖,是認為他人的肯定、讚譽和欽佩會讓我們感受到被愛。然而,我們常為了追求這些肯定而把自己搞到焦頭爛額。(本文節錄自《重啟主權人生》一書,作者:艾瑪‧賽佩拉,
節日為什麼要一起過?家庭有「儀式感」,孩子幸福感更強
為什麼節日要一起過?在每天焦頭爛額、周而復始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停下腳步、花點心思,刻意製造「儀式感」,特別是為孩子營造「家庭儀式感」,那些溫暖而神聖的時刻會伴隨孩子一輩子。這些記錄著小確幸的回憶,在若干年後依然會觸動他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本文節錄自《儀式感》一書,作者:高瑞灃,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以料理抵達記憶:《黑白大廚》愛德華李談父親離世感悟
《黑白大廚》愛德華.李:我從未想過這座城市會在我的生命裡留下揮之不去的傷痛:那次旅行因為我父親的離世而蒙上了一層陰影。從此,西雅圖在我腦海中,總是與死亡相連。整整4年後,我才重返這座城市,尋得一種對生命的肯定。(本文節錄自《酪乳與塗鴉》一書,作者:愛德華.李,三采出版,以下為摘文。)我根本沒準備好在
承認沒有完美的父母:告別父母代表放下對理想父母的渴望
離開父母獨立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有時會進展神速,但多數時候是一步步地推進。我祝福你在這條路上能認識自己、保持勇氣,並給自己無比的耐心。我希望你鼓起勇氣擺脫種種束縛;因為,離開父母並不代表愛變少了,而是能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愛。即使獨立了,也不會斷了與家的連結。每個人都可以。(本文節錄自《不能沒有父母》一書
《混沌少年時》發人深省:青少年犯罪殘忍化,資深記者分析原因
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播出後引起社會諸多探討。怵目驚心的犯罪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只有需要我們張起社會安全網,好好接住的孩子。(本文節錄自《誰讓青春沒有明天》一書,作者:戴志揚,寶瓶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犯罪的面孔,為何愈來愈稚嫩?跑社會新聞近27年來,每
《上班不要看》解散!呱吉曾談卸任議員陷憂鬱,這件事成救命稻草
2025/3/14編按:陪伴網友9年的「上班不要看」宣告解散!網紅「呱吉」邱威傑在13日於「上班不要看」粉專宣布停播,但其實他曾陷入憂鬱。2022年底卸任台北市議員後,他持續在網路圈耕耘創作,當時卸下高度情緒勞動的政治工作,卻陷入情緒低潮,身心狀況大受影響。在近日雲云科技讓不少新創圈人感嘆「創業難」
成年手足如何維繫情誼?笑聲是最好的橋梁
編按:隨著心理諮商與治療逐漸普及,關於「原生家庭」對你我未來人生的影響,也益發受到重視。其中,手足之間的相處,也是一項重要議題。雖然兄弟姊妹的情感不必強求牽絆,但若能用心經營,手足情誼將成為人生中最堅實的支柱。農曆過年,遠在美國的哥哥一家人和妹妹專程回國,陪伴90多歲的父親,以及在台親人一起過年,家
婆媳關係怎麼經營?沒必要為難彼此:寧可當對方是客人
不要去攪和不屬於你的事情。大至先生家的貸款,小至婆婆的廚房用具往哪裡擺。你只要負責和先生溝通,他可以怎麼做,會讓你安心,又或者你能幫忙些什麼,讓他能夠好好回應那個他已經花了三四十年抗衡的原生家庭。(本文摘自《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作者為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諮商心理師陳彥琪,以下為摘文。)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