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不把負能量傳到下一代:為了你的孩子,請別再「自我批判」

讓孩子成為「擁有自主權」的人。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6-02

瀏覽數 10,900+

《重啟主權人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重啟主權人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如果有什麼是我想要傳承給我孩子的,那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為擁有自主權的人,那是一種肯定生命、尊重自我的態度。除了自我批判之外,我們加諸自身的另一種枷鎖,是認為他人的肯定、讚譽和欽佩會讓我們感受到被愛。然而,我們常為了追求這些肯定而把自己搞到焦頭爛額。(本文節錄自《重啟主權人生》一書,作者:艾瑪‧賽佩拉,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我為企業主管所開設的一門課程中,我請參加者向他們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索取關於自己的反饋,而且是僅限於正面、積極的評價。

猜猜怎麼樣?這些主管根本無法接受這個要求,甚至一想到要做這項任務的前一晚還會焦慮到失眠!我不禁好奇,請別人給自己一點正面的回饋有那麼難嗎?當我問他們是不是寧願請求負面回饋時,得到了一致的答案:「當然!」

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自我批判來打擊自己,也可以接受別人批判性的回饋意見,卻無法接受自我肯定與別人讚美?這真是非常奇怪。

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如果你不去質疑,特別是質疑那些對你有害的事,你將無法擺脫束縛。深入思考,揭開面紗,然後捫心自問:「為什麼我要信這一套?」只有透過提出質疑,你才能開始拆解那些控制你生活的破壞性習慣與制約。

此外,即使你不是為了自己去拆除這種自我厭惡,也請為了你的孩子或任何一個以你為榜樣的人去做。

對此我能舉出最揪心的例子,就是我曾聽到我大兒子用充滿自我否定的語氣談論他自己,只因為他曾聽過我用同樣的語氣聊到我自己:當時他弟弟剛出生,而我正處於產後憂鬱期,他內化了那些他聽到的感受,就像所有的小孩都會做的那樣。

於是我下定決心,不能再把這種負能量傳到下一代。

如果有什麼是我想要傳承給我孩子的,那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為擁有自主權的人,那是一種肯定生命、尊重自我的態度。

(延伸閱讀│為何家會傷人?心理師破解有關「愛」的六個謊言

擁有歸屬感,比做自己更重要?

除了自我批判之外,我們加諸自身的另一種枷鎖,是認為他人的肯定、讚譽和欽佩會讓我們感受到被愛。然而,我們常為了追求這些肯定而把自己搞到焦頭爛額。

感受「被愛」,才會有歸屬感

耶魯是一所極其競爭的學府,每年的錄取率也就3%到5%。來自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莘莘學子,都夢想能進入這所精英薈萃之地就讀。

所以,當有一群科學研究員問及耶魯大學的同學,對於終於擠進這個窄門有什麼感想時,一般人想像的答案可能是「自豪」、「榮幸」、「開心」。對吧?畢竟他們美夢成真了。

並沒有。

這些衝衝衝,衝進了耶魯的資優生,給出了兩種答案:「壓力很大」、「累死了」。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這些回答聽了真讓人洩氣。

接著,研究員又問這些學生:「你最想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

再往下讀之前,請先花1分鐘想想你的答案。滿足?快樂?功成名就?

不。是「被愛」。被愛!

所有這些努力不懈,還有那種種的壓力與疲累,都代表我們拼了命在追求被愛。

渴望獲得外界的肯定,並不是耶魯學生的專利,而是世上最常見的事情,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都曾或多或少犧牲自己的需求,也要追尋歸屬感的原因。

當然,歸屬感的需求是根深柢固、出於本能、自然且健康的。在人類歷史上,我們一直生活在家庭、團體和社會中。從出生到老去,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繫,對於生存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彼此來獲得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社群支持與情感連結。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成為異類或被排擠多半就相當於被宣判死刑。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進化到覺得被拒絕是件很痛苦的事──它會觸發身體疼痛時,腦部所感知到的類似區域。

研究人員發現,除了食物與住所之外,我們最重要的需求就是積極的社會連結,這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能與他人保持緊密聯繫的人,陷入焦慮與憂鬱的比例更低,壽命會延長50%,免疫系統更強大,生病更快復原,即使罹患大病的存活率也會提升。

我們天生就會尋求社會認可,甚至四個月大的嬰兒就更喜歡被肯定而不愛被拒絕的聲音。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融入家庭、學校、朋友群體和社區。

成年後,我們會持續調整自身的行為,去適應戀人、朋友圈、社區與職場。無論是否有意識到,我們都會自我調適以因應性別、國籍、宗教、社區與文化等規範。

再叛逆的人,也會遵守某種規範。譬如很多重機俱樂部就會奉行自由與反抗的價值觀,如同一些典型標語上所寫的:「成為騎士吧!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不能騎車,毋寧死」。但這些社團也往往有著嚴格的行為守則、明確的階級制度,以及期望成員遵守的團體規範。

他們騎的機車跟身上的刺青或許看似叛逆,但其實那是種統一的制服。但凡是人──不論他們看起來有多兇狠多強硬──都有同一種軟肋:渴望歸屬感,和耶魯大學生一樣都渴望被愛。

(延伸閱讀│愛是內心富足後的自然反應: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

《重啟主權人生:6大思維,讓焦慮世代找回能量、平靜與自由》,作者:艾瑪‧賽佩拉(Emma Seppälä),時報出版

《重啟主權人生:6大思維,讓焦慮世代找回能量、平靜與自由》,作者:艾瑪‧賽佩拉(Emma Seppälä),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