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諮商心理師解答:另一半是互補好,還是相似好?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6-02

瀏覽數 71,8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步入婚姻階段的兩人,都需要公平對待和付出,如果要拿婚姻來填補人生中的缺憾,必定會走上極端。(本文摘自《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一書,作者為諮商心理師,以下為摘文。)

我記得有個案的媽媽跟我說:「我的孩子自從出生以來就被發現有發展遲緩的傾向,那刻起,我彷彿就和先生分道揚鑣了,我必須帶孩子去復健、做感覺統合的訓練,而他,依然在假日時去爬山、和朋友聊天聚會,彷彿不干他的事,我問他:『你怎麼能這麼置身事外?』他反倒是問我:『是妳怎麼變得這麼杞人憂天?』這讓我覺得我們在兩個世界,他不願意為孩子有所調整和改變,他要自由,而我願意犧牲自由,變成我不選擇快活,反倒是活該受罪。」

「另一半是互補好,還是相似好?」這似乎是多年來在愛情和婚姻中爭論不休的話題。但無論是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都想要挑到對的人。為了解決原生家庭的傷痛,趨吉避凶的結果,往往可能會掉入另一個泥淖。也許因為我們不認同爸爸或媽媽,選擇了互補型的人,或者認同父母任一方,選擇同類型,原本以為不會重蹈覆轍父母的相處狀況,卻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

常人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許公婆是殺手,盜墓是小三小王,離婚協議書就是放棄急救同意書。」婚姻中有許多天有不測風雲,是我們無法預測的,唯有和夥伴之間培養出好感情,相信殺手殺不了你們,盜墓者無法侵擾,也不需要用到放棄急救同意書,能夠長長久久白首到偕老,還感情好得不得了!在感情中最重要的是互相,才能彼此灌溉,當另一半對你夠好,而你也體諒他,一起冒各種風險,在共通處一起扶持,讓彼此保有空間,成就彼此,就有機會讓雙方都成長。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攜手度過漫漫人生路,從心境的轉變開始

文中的太太因為太害怕婚姻中的意外,對每個交往者都變得敏感,最後選擇了責任感低、流於幻想,心理狀態還很青少年的男人,他的天真爛漫帶給她輕鬆之外,最重要的是可掌握、可預期。

先生的狀態其實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永恆少年╱永恆少女」概念,他認為心理發展是一輩子的事情。青少年階段,我們需要認可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如果在這個階段無法形成適切的自我認同,就可能持續不成熟,如此一來,即便外表長大,但內心仍處於青少年的狀態,不但不成熟,更無法負擔責任,持續喜歡處於跳脫框架、擁抱天真爛漫的個性,對現實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迴避對於行為後果的責任。也因為他們受到本能的影響,做事傾向直覺判斷、隨機不計畫的行動,較少考慮後果,認為自己夠獨特,幸運之神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而傾向冒險的行動,常說要做一些事情,但常常是「未來」的某個時刻才做,並不是現在,於是他們的時間充滿可能性和想像!

這不就是青少年對於未來投諸許多期待的狀態,他們可以一天說要念電機系、一天說要念商職,變化和可能性是他們的必然,可以說「年輕就是本錢」。

只是,如果人到了30至40歲,仍處於這種狀態的話,他們的時間就會是中止的,也會繼續理直氣壯地作夢,覺得還有許多可能性會發生,不想跟大家一樣平凡,為生活打拚、為生活忙。一旦個人留戀於這個狀態,就難以進行個體化的歷程。榮格曾說這樣的永恆少年相信自己有特殊的命運,而且老天一定會眷顧自己,依舊稚氣和天真爛漫,就很難進行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他們的分離個體化不成功,就容易負傷,因為他們不受制於常規和對於牽制感到厭煩,在團體生活和組織架構之下,很難隨興行事,就會感到綁手綁腳。至於長大這件事,尤其是婚姻裡有很多需要自我妥協和犧牲的事情,就會變成其罩門,他們必須犧牲自己的獨特性和迷人的特質,以及老天特別眷顧自己的想像,這些個體化的過程讓獨特性都變成陰影的一部分,當他們開始慢慢安於真實世界中的平凡,了解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自己,那麼對自己和另一半的敵意才可能慢慢降低,逐漸接納自己的狀態,變成更成熟的大人,而不是被長大後的框架弄得忿忿不平,讓成長的代價侵擾他們的心。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剛好太太重紀律、盡責、有條理,這些負責任的作為,正是永恆少年的陰影。如果可以看見彼此想成長的心意,並對於自己的狀態有所自覺,增加主動性和成長的動機,都可能能夠進行人生階段的轉化。

所以,你問是互補好還是相似好,其實是沒有定論的,況且我們往往在擇偶的過程中,會進行潛意識的配對,也許太太會因為不安而矯枉過正地找永恆少年為對象。若雙方都能進行轉化,就不一定是對或錯的選擇,其實夫妻雙方要進行個人成長實則要看彼此的相處、默契和意願來決定怎麼攜手走過漫漫人生路。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當我們都願意重新選擇時,改變就從當下開始
我們都不要被不安催促著長大,但也不要因為不安,就賴在原地不願長大。
在不要矯枉過正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知道做出這個決定的來源:
你最期待過怎樣的日子?
這是基於家中的誰,引發你這樣的想法?
你的重新選擇,會有誰和你同路前行呢?

當心中的劇本是如此,記得和另一半核對,這是否也是他想要的,你們才有機會溝通出差異,以協調彼此的步調,也許我們都不是惡意否定對方,只是步調不同罷了,討論和協調差異處,找出共同努力的目標,與惡言相向相比,較有實質的意義和方向感。

也許我們都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就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要怎麼相處,都是考驗著彼此的意願和智慧呢!

也許我們都曾負傷離開過,但轉身回到最初時,依然可以做個有愛的人。

《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一書,黃之盈著,圓神出版。

《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一書,黃之盈著,圓神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