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已經進化為能自主決策、執行任務的「AI同事」。企業如何在這波數位轉型浪潮中搶先機?《遠見》整理零售、半導體、製造業、行銷科技等不同領域專家的實戰經驗,從戰略布局、導入準備、執行心法到挑戰解方,提供一份最完整的企業級AI Agent導入指南。
辦公室的風景正在改變。過去,人工智慧是工程師的工具、是客服系統的後盾;如今,它正化身為能獨立思考、規劃並執行任務的「AI Agent」(AI代理),從被動的助理蛻變為能獨當一面的同事。
這場由AI Agent引領的產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企業的營運模式與競爭力,宣告著人機協作新時代的正式來臨。
然而,將AI Agent引入團隊並非易事。企業該如何制訂戰略?導入過程會面臨哪些技術與文化的陷阱?又該如何衡量其真實效益?
釐清Agent定義:不只聊天,還是能自主行動的數位員工
在投入龐大資源前,企業主與決策者必須清晰地理解AI Agent的核心價值。它與人們熟悉的ChatGPT、Copilot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關鍵在於「自主性」與「行動力」。
聯發科資深經理陳宜昌解釋,傳統聊天機器人是腳本式的對話,AI Agent則著重在自主決策與行動。
「Chatbot是利用LLM(大型語言模型)的對話能力,而Agent則是將這種對話能力轉換成一種『思路』,去使用工具,做更自主化的工作。」
91APP產品長李昆謀補充,近年有許多企業推動數位轉型,因此導入大量資訊系統,建置資料庫、確定工作流程,許多高薪聘請的員工,其主要工作內容便是在這些系統上執行重複性的工作流程。
「Agent出現之後,第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讓這些Agent透過LLM操作這些系統。」換句話說,Agent把LLM當作聰明的大腦,透過它來操作既有工作流程與內部系統。
沛星科技(Appier)執行長游直翰也從商業應用角度強調,Agent與AI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僅能提供建議,更能採取行動。「Agent可以更end-to-end(端到端)把事情完成。」
以產品行銷影片的生成為例,Agent的角色已遠不止是影像工具。游直翰指出,自家Agent能自主整合品牌需求與產業洞察,自動化完成從分析潛在受眾、撰寫腳本到生成影片的完整流程,確保最終成品能精準對焦市場。
這種由Agent接手完整流程、大幅節省人力時間的模式,正是軟體進化到「軟體Agent」的最大價值,也是提升企業效率的關鍵所在。
確認Agent用途:由內而外,三大Agent策略布局
為了幫助企業找到切入點,李昆謀進一步將導入Agent的應用,由內而外歸納為三大方向:
第一,聘請更多Agent(Hire More Agent)。他指出,利用Agent提升內部流程效率,將繁瑣、重複的行政工作交給Agent,如同為公司聘請了不知疲倦、全年無休的數位員工,這是導入Agent的起點。
第二,建立Agent服務(Build Agent Service)。在改善內部流程的基礎上,下一步便是將Agent的能力延伸至客戶互動,例如打造出全新的銷售或客服介面,主動且聰明地提供客戶個人化服務。
第三,為Agent做好準備(Ready for Agent)。李昆謀認為,這是最具前瞻性的布局。未來,不僅企業有Agent,消費者也會有自己的購物Agent。企業必須確保自身的系統與服務能被客戶的Agent讀取、理解與互動,才能在下一個流量入口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導入Agent前準備:打下穩固基礎,避免事倍功半
企業準備導入Agent之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評估切入點:從最痛的「痛點」下手
李昆謀分享的零售業「商品上架」案例,是企業內部想用Agent提升效率時可以參考的範本,與其追求炫技,不如從最實際、最困擾團隊的痛點著手。
李昆謀解釋,品牌可能每週有一百個新品要上架,同時又有五個不同的電商通路,每個通路欄位規格都不同,加總起來就有超過一萬個欄位需要填寫。
據他估算,以上述例子來說,每週要花上單一員工41個小時,「一個禮拜光上架這100個新品,人生就結束了。」
這種高重複性、低創造性的工作,正是導入AI Agent能立即創造價值、獲得團隊支持的最佳切入點。
建立穩固基礎:「Context Engineering」是成功的金鑰
AI Agent的表現優劣,直接取決於它能獲取多少有用且相關的資訊。
陳宜昌引用OpenAI共同創辦人、曾任特斯拉AI總監的卡帕西(Andrew Karpathy)所提出的熱門詞彙「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並以計算機概論的觀念解釋意思。
「LLM就像一個新型的作業系統,模型則像CPU(中央處理器),那context window(上下文視窗)就像RAM(記憶體),上下文工程就是想辦法在有限的上下文視窗中,巧妙放進去有用的東西。」
陳宜昌認為,企業在導入Agent前,應系統性地整理好三類資訊,準備放入Context當中。
第一是指令(Instruction),要包含明確的任務提示、少量的成功範例(few-shot examples)、以及可使用工具的詳細描述。
第二是知識(Knowledge),要替Agent準備好專業知識庫,涵蓋企業內部的事實、數據、產品規格、FAQ文件等。
第三是工具(Tool),扮演Agent的手腳,讓它能與現實世界互動。企業需要將內部的API、資料庫查詢介面、甚至是發送Email的系統,都打包成Agent可以調用的「工具」。
規劃策略藍圖:設計可擴充框架,避免未來「孤島效應」
和碩科技技術長王炳欽從企業文化的高度提醒,倘若同時有各個部門意識到Agent的潛力,若缺乏統一規劃,極可能出現孤島效應。
「每個部門需求不太一樣,但又因為領域需要發展自己的AI。最後管理不易,而且部署困難、成本高,也有可能大家都在做一樣的東西,造成重複開發、浪費。」
因此,王炳欽指出,在導入Agent之前,一項至關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從企業最上層,規劃一個具備彈性與擴充性的框架,讓未來遍地開花的AI應用,能夠互相串接。
在準備階段,企業應該思考這個框架需具備幾種能力。
第一是要整合新舊系統,與企業現有的工具和資料庫順暢對接。王炳欽提醒:「你不可能導入AI以後,舊的工具你都不要了……,你怎麼樣把這個傳統跟現代結合在一起,這非常重要。」
第二是注重開放與互通,框架不應封閉,除了容納內部開發的AI模型以外,同時也能讓開發者調用外部如OpenAI、Anthropic的模型,以保持技術領先。
第三是做到隨插即用與共享,讓各部門開發的Agent能像App一樣「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不同Agent能夠發現並調用彼此的能力,進而實現跨部門的合作與共享。
導入Agent時注意:三大黃金法則,確保專案精準落地
當準備工作就緒,在實際導入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事,才能避開常見的陷阱、發揮最大效益?
最佳實踐:擁抱「人、規則、AI」的黃金組合
追求100%全自動化,在現階段往往不切實際且成本高昂。李昆謀分享了91APP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寶貴經驗:當前效率化的最佳解方是「規則引擎(Rule Engine)+ AI Agent + 人類協作」的黃金組合。
在商品上架的案例中,他們將任務分類、拆解。
倘若欄位有明確規則、非黑即白,例如品牌名稱,可以交給最穩定、最快速的規則引擎處理,在他們的案例中約占四成。若需要理解商品描述、進行創意生成與分類的任務,交給AI Agent,約占五成。最後僅剩約10%的模糊地帶或需要最終拍板的內容,由人類專家處理。
藉由這種混合模式,李昆謀表示,整體效率提升了驚人的十倍,遠勝於單獨倚賴任何一方。
「所謂的內部效率化,目前來講的最佳解其實不是百分之百用人類,也不是百分之百用AI,而是它會形成這種混搭的組合。」
架構設計:以「多Agent協作」發揮團隊戰力
複雜的商業流程,絕非單一、萬能的Agent所能應付。這時,就該引入「多Agent協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架構。
第一種分工接近流水線,讓Agent接力處理任務。
李昆謀舉例,看似單純的客服Agent,背後其實可以由分工精密的團隊組成。它由「Auditor(審核員,負責過濾不當問題)」、「Operator(操作員,負責解析問題並分派任務)」、「Composer(組織者,負責匯總答案並生成最終回覆)」等多個Agent協調工作,確保了回答的品質與安全。
第二種分工偏向分拆後組裝,讓Agent各自認領子任務。
陳宜昌舉例,接到複雜的旅遊規劃需求以後,可以採用「Sub-agent」架構,將任務拆分給功能單一的「機票助手」、「飯店助手」、「景點規劃助手」,每個專家在自己獨立的Context中完成任務,再將結果回傳給主Agent整合,既專注又高效。
從企業策略層級來看,王炳欽補充,應該建立一個多代理協作平台,如同完整的公司組織。平台上有不同角色的代理,例如負責初步診斷的「User-facing Agent(如同醫院的家醫科)」、負責任務規劃與整合的「Orchestration Agent(如同專案經理)」,透過A2A(Agent-to-Agent)協議互相溝通、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AI生態系統。
風險控管:務必確保人類在迴圈當中(Human-in-the-loop)
賦予AI自主行動的能力,就如同交出汽車鑰匙,風險控管是絕對的紅線。王炳欽強調,在Agent完成任務後,必須設計「反思(Reflection)」機制,讓AI自我檢查結果的正確性與合理性,避免因「幻覺」或錯誤執行造成巨大損失。
而人類監督者,依然是這個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最後一道防線。
游直翰也分享了沛星的做法,除了邀請大量產業專家標註與校正,訓練出懂行話的Agent,同時也要讓Agent具備風險概念,在處理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決策時,會主動提示、要求人類確認,確保安全。
導入Agent後:如何跨越成效不彰的絆腳石?
導入Agent之路並非坦途,企業必然會遭遇技術、系統與應用層面的挑戰。
LLM原生挑戰:應對AI的「幻覺」與「遺忘」
AI會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或是在處理長文本時遺忘前面的內容,導致上下文理解不全,這是目前LLM常見的技術瓶頸。應該要如何克服?
解方一,要求AI解釋理由。李昆謀分享了一個簡單卻極其有效的技巧,也就是要求在下指令時,多加一句「回答請寫理由」。他發現,當AI被要求解釋其選擇的理由時,它會進行自我驗算與邏輯檢查,這個過程能大幅提高答案的正確率。
解方二,讓AI展示思考過程。陳宜昌指出,可以讓AI採用CoT(Chain of Thought,思維鏈)模式,將其推理過程展示給使用者。例如,旅遊Agent在推薦行程時,會明確說明「因為網路評論顯示該飯店空間較為擁擠,不適合四人家庭,故不選擇」,這讓人類能清晰地理解其決策依據,並判斷其合理性。
Agent品質挑戰:避免AI「幫倒忙」,產出結果比空白更糟
將AI Agent導入實際工作流程後,一個極為殘酷的現實挑戰很快就會浮現:AI的執行結果,是否真的能減輕人類的負擔?
李昆謀分享,在研發上架商品Agent的初期,曾驚喜發現Agent能夠填滿98%的空白欄位,實際檢查時,卻發現Agent產出的內容有大量錯誤,讓工作任務從填資料變成挑錯,員工感受反而更痛苦。
這便呼應陳宜昌所說,在導入Agent之前,企業要確認是否有提供足夠知識,讓Agent能夠遵循。
生產線上有熟悉參數的老師傅,上架商品時也有熟知產品的品類經理,但Agent往往缺乏人類員工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潛規則與部落知識(Tribal Knowledge),通用的AI模型未必可以從資料中學會隱性的業務邏輯。
因此,企業在導入Agent以後,時常會面臨效果不夠好的挑戰,解決關鍵在於設法將業務邏輯交給、教會Agent,否則再強大的AI Agent,也可能淪為一個製造更多麻煩、最終被棄用的昂貴玩具。
效益評估挑戰:建立全局ROI視野,打破資料鴻溝
企業在評估Agent成效時,有可能只有片面單一的資料點,卻忽略了Agent最終是否能創造整體的商業價值。
游直翰認為,AI Agent要從單純工具進化為商業伙伴,最大挑戰在於能否獲取並利用完整資料。
他強調,許多企業的資料是割裂的。例如,行銷部門的AI Agent可能只看得到廣告的點擊成效,而銷售部門的系統才記錄著最終的交易結果,因此形成資料鴻溝。
游直翰以行銷為例說明:「網路上的廣告常常都是你在search click以後,然後後面行銷人員再看成效去優化。」這種模式下,AI Agent只能被訓練去改善點擊率這類「中間指標」,但一個高點擊率的創意,未必能帶來高轉換率的訂單。
他進一步闡述,真正能創造價值的AI,其訓練基礎必須是「從第一個資料點跟客戶接觸、互動到最後的交易」的完整資料。
只有當AI Agent能看到從最初的廣告曝光到最終的購買行為這條完整的因果鏈時,才能學會如何做出真正能達成商業目標的決策。
因此,企業在導入Agent以後,想要設法改進表現時,同樣又要回頭詢問自己,有沒有打通組織內部的資料?有沒有辦法建立起完整評估ROI的框架?倘若無法跨越這道資料鴻溝,AI Agent的能力將永遠被局限在單點的任務改善,難以對企業整體的營收和利潤產生實質性的貢獻。
結語:AI Agent已是企業必修課
AI Agent的導入,已非選擇題,而是攸關企業未來十年競爭力的必修課。
企業若要擁抱AI Agent,真正的起點並非技術採購,而是從三個根本問題出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最痛的流程在哪裡?以及,我們準備好迎接數位同事的基礎建設了嗎?
從聊天機器人、自動化助手,到能獨當一面的「數位同事」,誰能率先讓Agent真正融入組織,誰就能打造更敏捷、更智慧的企業,迎接人機協作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