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孟子的「交友3不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掌握《孟子》智慧,活出坦蕩人生。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3-21

瀏覽數 5,600+

《底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底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交朋友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孟子還提出了交友的三不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不倚仗自己年齡大而倚老賣老,讓對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貴而頤指氣使,讓對方屈服於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權勢而予以震懾,讓對方懼怕自己。(本文節錄自《底氣》一書,作者:樊登,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同樣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現實中很多人在交朋友時都懷有私心,比如只願意跟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交朋友,認為這樣的人才對自己有用。

但是,交朋友需要以心換心,需要的是真情實意,如果懷有這種功利心,很難交到真朋友,即使交到了,也多半只是點頭之交。

孟子提出交友的3不原則

既然對方的權勢和能力都不是我們結交的重點,那麼什麼才是重點呢?孟子告訴我們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也就是說,交朋友,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而且,孟子還提出了交友的三個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也就是說,在交朋友時,不倚仗自己年齡大而倚老賣老,讓對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貴而頤指氣使,讓對方屈服於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權勢而予以震懾,讓對方懼怕自己。

為此,孟子還以自己的祖先孟獻子為例來闡述這個道理。

孟獻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家中富貴,有上百輛兵車。孟獻子有五個好朋友,孟子記得其中兩個人的名字,分別叫樂正裘和牧仲。他們兩個都沒有官位,卻都是賢德之人,孟獻子與他們的友情非常深厚。

孟獻子在跟他們交往的時候,從來沒有把自己大夫的身分放在前面,也從來沒考慮過他們的身分,他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對方的德行。

孟子: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孟子: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這一篇中,除了祖先孟獻子,孟子又以兩位國君為例,共同來佐證自己的這個觀點。

戰國時期費國國君費惠公也是一個有自己交友原則的人。作為一國之君,費惠公身邊自然聚集了很多人,費惠公對他們的定位和認知是十分清晰的。

他曾說:「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意思是說,子思(孔子的嫡孫)是我的老師,顏般是我的朋友,至於王順、長息等人則是為我辦事的人。而被費惠公認作朋友的顏般,正是一位有名的賢人。

不僅小國的國君如此,大國的國君也是如此,孟子又講了晉國國君晉平公的例子。晉平公有一個名叫亥唐的好友,晉平公去拜訪,亥唐讓他進來他就進來,讓他坐下他就坐下,請他吃飯,即使是粗茶淡飯,他也吃得很香。晉平公之所以在亥唐面前如此平易近人,同樣是因為亥唐是當時晉國著名的賢人。

無論是孟獻子,還是費惠公和晉平公,他們能夠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正是因為他們結交朋友時從不考慮對方的身分地位,而是只考慮對方的德行。

以德行為交友的標尺,然後再用「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來約束自己,自然不愁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在交友時總惦記著對方的權勢和財富,總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一定的回報。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在對方面前低人一等,甚至變成對方的跟班,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友情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即使對方位高權重,我們也要不卑不亢,因為我們要交的是朋友,而不是對方的權勢。

《底氣:掌握《孟子》7大智慧,活出坦蕩的人生!》,作者:樊登,平安文化出版

《底氣:掌握《孟子》7大智慧,活出坦蕩的人生!》,作者:樊登,平安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