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生的陳慧芝,身材高挑、穿著黑色連身套裝,一眼看起來像個幹練上班族。
少了稚氣、目光炯炯有神、語氣溫和中帶點精明,陳慧芝去年從台大法律系一畢業,就高中全國律師考試榜首。這道窄門,總錄取率只有8%,不少人連考五、六年,都飲恨落榜。
在長輩心目中,陳慧芝的律師鑲金路,已經十拿九穩,順著走下去,名利都會隨之而來。不過,她卻再接再厲,考上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瞭解法條、又懂科技市場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搶著要,」陳慧芝頭頭是道分析起自己前途:計畫赴美念博士,再到事務所走實務路線,主攻科技產業與智慧財產權領域。
一邊跨領域加強對高科技的認識,一邊實地觀摩法庭實務,陳慧芝最近還到台北地院實習,跟著承審法官見識大小訴訟。每天都忙得徹底的她,正被形塑為職場當紅、具多種專長的「π型人才」。
20世代際遇
經濟無虞,出國遊學是常態
21歲的劉伊心,身高170公分,擁有名模般的搶眼外型,課餘在各展覽場當show girl,已有兩、三年。她目前就讀淡江大學俄文系二年級,暑假正準備到莫斯科遊學。
當牙科醫生的爸爸會贊助,劉伊心也存了好一陣子的零用錢,她期待中帶著羞怯,準備挑戰未來兩個半月的北國生活。
「在台灣,俄文好的人真的不多,」劉伊心說,在各大學中,只有政大、淡江、文化設有俄文系,一直以來都不被重視,但在金磚四國成為話題,台商踴躍投資俄羅斯的市場,目前俄文系學生出路很好。
劉伊心觀察,語文能力好、懂得國際趨勢、能外派駐點,甚至特別熟悉一國的市場文化,都是在職場上吃香的國際人才。
過去,嬰兒潮世代精英的共同回憶是:人生第一次出國,都是20多歲、大學已畢業,一出國就是赴歐、美留學。
現在,像劉伊心一樣,從小到高中以前,就去過10多個國家遊玩,利用寒、暑假,還有經濟能力長期遊學的年輕人,已經非常普通。
台灣目前20至30歲間的20世代,在1980年代的開放、富裕社會中出生長大,是很不一樣的新人類。
20世代特質
為自己活,不積極出人頭地
在相對優渥環境中成長,20歲這一代的面貌與競爭力如何?
自我。這或許稍微帶著點負面意涵,卻是最貼切的形容詞。
近20年前,有一句知名電視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度引爆社會道德論戰。
20年後,這句昔日廣告詞,用來形容這一代的台灣青年,凡事以自我為優先,相信不少父母輩,都點頭稱是。
「年輕人重視自我、自主,是富裕社會的表徵,」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觀察,這個世代的大陸、印度年輕人,都有很強的經濟誘因,在背後推著他們走,台灣年輕人則一直有父母供給生活,相對一定要在社會上出頭的信念,弱了許多。
這是價值觀的轉變。1982年生、任職出版業的劉玉琴,希望40歲前就可以退休,有錢到世界各國走走逛逛,完全為自己活。
與世界接觸多、有創意、自主性高、能夠跨領域思考,這些都是台灣20世代的優勢。然而,如何擁有核心職能,進而橫跨多種專長領域,並創造出獨特的個人價值與品牌,相當考驗台灣20世代的能耐。
大夢1
創意變黃金
文化產業,點燃新希望經濟
「現在年輕人都強調:我的意見很重要!」工研院院長李鍾熙發現,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有想法、自主性高,這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流傳後世的名言是:我必須研究政治與戰爭,這樣我的下一代,才能夠讀農業、地理、航海、商業,到了我的孫子輩,就可以歡喜研讀藝術、文學、舞蹈、音樂。
台灣社會,何嘗不是經歷如此的發展軌跡。舉世聞名的台灣經驗,嬰兒潮世代的打拚,讓蕞爾小島躍上國際產業舞台,他們的兒女,也就是20歲這一代的年輕人,大半從小衣食無虞,有充裕金錢、資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自由是歷來最高。
屬於年輕人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抬頭。蔣家第四代蔣友柏開了橙果設計公司,國際牌洪家第三代洪裕鈞、洪裕淵堂兄弟都學工業設計,近幾年更有實踐大學等院校,傾力培育創意設計人才。
20年前,台灣大學裡幾乎沒有創意或設計科系,少數專科學校,設有「美術工藝科」「商業設計科」「工業設計科」。現在,廣義的設計科系學生,每年在學人數達3萬人,成了當紅科系。
「現在說我是念設計的,走路都有風,」一位企業家第二代說,從前第二代同儕出國念MBA(企業管理碩士)是王道,也符合父母要求接班的期許,但在短短四、五年內,追尋自己的創意天賦,成了「非主流中的主流」。
名人之後,把創意當志業
華視總經理小野的兩個小孩,目前一個在紐約、一個在義大利,分別念設計與電影。
前海基會祕書長焦仁和,長子焦元溥是古典音樂樂評,目前在維也納準備主修交響樂指揮;而女兒藝名張懸,是創作歌手,剛剛發了唱片,11首歌全都是自己寫的。
這群名人之後,都把創意當做志業,證實亞當斯的世代傳承理論,在台灣適用。
近20年前,小野年輕時,有一次曾經訪問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林懷民情緒非常悲憤,因為得不到支持,雲門幾乎要解散,訪談時快要掉下眼淚。
隨著經濟發達與精神自由的鬆綁,雲門浴火重生,並躍上國際,成為台灣創意文化的代表。
小野認為,文化的流動是一種自然的篩選,考驗年輕人的生命力與擷取能力。
現在這群創意新生代,獲得社會肯定與資源,更顛覆上一代的成長軌跡。六年級的服裝設計師,潘博勳與簡鈺峰在巴黎時裝週大放異彩,創了「Shawnyi」品牌,年紀輕輕就揚名四海。
近10年,英國是全球轉型文化創意產業最成功的國家,來自南韓的「韓流」,則狂襲亞洲各國,證實了「創意是門好生意」,也是台灣未來的新希望經濟之一。
大夢2
微型創業瘋
拒領死薪水,決定自己當老闆
除了自我意識高、更有創意外,台灣人血液本來就流動著的創業基因,到了目前的20世代,似乎也更明顯了。
科技界的創業元老、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常說,Me too is not my style!(跟別人一樣,不是我的風格!)他當年棄當紅醫學系不讀,跌破親友眼鏡選填交大電工系,畢業後更自行創業,成就了台灣產值最高的資訊科技集團。
現在,承繼了嬰兒潮精英世代的創業熱血,台灣的六、七年級生已陷入「微型創業」瘋。
19歲就開資訊連鎖店的邱維濤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可以不用花1毛錢,就在網路上面開店、做拍賣的生意。
流量最大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拍賣服務推出還不滿八個月,就湧入達4000家拍賣個體戶,六成以上的賣家都是年輕人,台灣獨特的成功經驗,甚至連雅虎的美國總部都驚豔。
台灣科技產業在1990年代高度成長,20世代的年輕人在青少年階段,就已接觸無遠弗屆的網路,運用資訊的效率與便捷性,更為他們的自主能力錦上添花。邱維濤親身體驗的心得是:台灣年輕人對資訊的掌握度,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七年級生,七成想創業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曾做過調查,七年級生有七成想要創業,這比例是有史以來最高。年輕世代已經改寫以往先累積工作經驗、足夠創業資金,才能夠自己當老闆的創業法則。
不喜歡被主管呼來喚去、更不想守著一份死薪水、強調自主發展,都是重視自我的年輕人,想要創業的出發點。現在不論是網路開店、個性店鋪、主題餐飲,還有不少加盟體系,擠進來創業的,幾乎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
青輔會統計,去年針對20至65歲創業貸款核發,總金額高達20億5347萬元,有2384人獲貸,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新高。相較於五年前,金額與人數都成長超過三倍。
微型創業外,有規模的創業大賽,更提供年輕學生試身手的舞台。包括時代基金會、台灣工銀、研華科技舉辦的創業大賽,報名人數年年都創新高,而參賽者年齡層持續下探,時代基金會的賽事,往年都是碩士生為主流,到了今年,大學生比率首度超過六成。
「這一代年輕人很活潑,很有機會,」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給了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忠告,他強調,「一個創業的機會,一定不會很簡單,要不然怎麼會輪到你!」
大夢3
多功能個人品牌
跨領域當紅,π型人才吃香
除更喜歡創業外,這一代年輕人也喜愛多重發展興趣。上一世代,「T型人才」是主流,但新一世代「π型人才」成為天之驕子。
T型人才的定義,是在一條專業道路上,持續走深、走遠。π型人才,則是多出了一隻腳。擁有複合專業的年輕人,能夠整合跨領域邏輯與經驗,是創造獨特價值、樹立「個人品牌」的必要條件。
擁有第二專長,跨領域的確是被珍視的人才。在外資圈,不少年薪千萬的明星分析師,都是念理工出身、甚至曾經在科技大廠工作過。他們能用圈內人的觀點,分析產業動態,更能得到客戶信賴。
四年級生的交通大學科技法律所所長劉尚志,本來是工程博士,35歲才決定重拾對社會科學的喜愛,到台大夜間部重修法律系學士。有妻有子、原本在中科院上班的他,屆不惑之年才拿到法律文憑,回憶起這段「新增跑道」過程,他笑著說,「真的非常累,成本很高,當初考慮了很久。」
但20世代,累積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在年輕時,機會就多得多。雙主修、輔系,早成常態,甚至「跨校」雙主修也正風行,政大等校對於精英學生還要實行「不分院系」的特殊學程,為的就是培育π型人才。
1∕3大學生要雙主修
國科會調查指出,大一學生就準備雙主修的比例在1∕3以上,想修輔系的,更高達六成,顯示在校就有心跨出基本專業的學生,已是常態。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陳玲玉的獨生女洪紹凡,原本念商,曾在中華開發負責海外創投業務。在父母雅好收藏古董、從小潛移默化下,現在改行研究藝術拍賣,特別對藏傳佛教文物有興趣,在她口中,「傳統的東西,結合現代手法來呈現,一定要懂市場邏輯。」
尤其在抹平的世界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認為:好工作多得很,有知識、有創意就能把握。有能力在不同領域間穿梭,發現好機會、擦出火花的機率,自然高得多。
大夢4
視野飛越台灣
接觸管道多元,與世界零距離
台灣與世界的距離,到了20世代,也近得多。
滿頭花白的飛利浦半導體大中華區行銷業務副總裁王俊堅,在1980年時,人生第一次跨出國門,就是飛往荷蘭攻讀碩士學位。這是目前40至60歲的嬰兒潮世代精英人才的普遍回憶。
那個時代只有優秀人才,才有機會出國,現在20世代可不一樣。常常到校園演講的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認識一個交大碩士班學生,「還沒當兵,就已經去過40幾個國家。」
這不是特例,現在出國成為常態,年輕人接觸世界的方式,管道也更加通暢。
到非洲濟世的醫生連加恩,帶動一波波國際志工熱,現在每年有將近300名年輕人,寧願沒有薪水,離家到偏遠的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在世界邊陲獻出熱情。
與世界接觸的機會真的多得多。針對清寒學生,教育部今年特別投注4000萬元,要送100名付不起費用的學子出國見識,如再加計行之有年的各大學選送交換學生、頂尖精英計畫等,一年相關預算超過新台幣1億元。
交大每年選送30名電機學院精英班學生,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與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交換學生一學期,甚至還幫他們找矽谷高科技公司實習機會。一個精英班學生培養四年下來,交大要多付出新台幣250萬元經費。
國際志工、交換學生,頻繁出國旅遊,都是上一輩年輕人得不到的機會,更不用說,無國界的網路,讓年輕人在彈指之間,第一時間就可獲得國際資訊。
公司新創隔天,就搞跨國經營
過去的企業,要發展20、30年,有了規模,才能走向國際。
現在的新創公司,成立第二天,就開始跨國經營的,比比皆是。底下納入的人才,因此更需要國際觀,甚至跨國管理的能力。
公司老闆本來講台語,下個禮拜起,可能就開始要用英文開會。過去四年,台灣前十大投信,有六家被外資併購,英商寶源投顧總經理巫慧燕直言,沒有國際觀、外語能力,縱使在台灣,也躲不過全球競局。
青輔會主委鄭麗君常跟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切磋意見,她比喻,一個人在南投鄉下開一間民宿,競爭者卻是遠在印尼的峇里島、泰國的普吉島,一定要有與眾不同的新鮮特色,才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挑嘴遊客。
20世代挑戰
走出去,要有做大的企圖心
然而20世代儘管有許多過去年輕人沒有的優點,卻也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
例如上一代人就常批評,三、四、五年級的「工作美德」,在六、七年級生身上都看不到了。
面對悶得緊的台灣大環境,及壓力愈來愈大的國際化競爭,年輕人又要如何繼往開來?如何從上一代手上接下台灣的重擔?
「台灣新世代一定要走出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給了忠告。
的確,不論兩岸是否三通,年輕人都不應該只把視野放在台灣島。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強調,台灣太小了,縱使島內發展不樂觀,新一世代挑戰自我,要有做大的企圖心。
台灣這一代,要如何在國際舞台上,開創屬於自我的新戲碼?
問題的答案,或許兩代都需要再樂觀一點,套句古諺:兒孫自有兒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