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氣勢恢宏的廠房,隱身於桃園新屋的太平洋自行車,每天卻都有絡繹不絕的歐美自行車客戶,請太平洋協助設計高單價的自行車,與廠區外面的蕭條街景形成強烈對比。
大家都是衝著太平洋自行車的George Lin(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正義)名號。甚至2005年8月份的歐洲自行車刊物《Bike Europe》還派了一組記者,飛過半個地球,專訪林正義,剖析他為何能夠研發高端的自行車。
「要開發最困難的自行車,業界都指名要找George Lin,」一位自行車業者指出。
雖然太平洋是台灣最小的自行車廠,但是所造的車卻是最貴的。太平洋最便宜的摺疊式自行車竟然要新台幣1萬3800元,「我們還設計很多價格20多萬元的登山車呢!」一頭白髮,68歲的林正義自豪地指出。
不跟進,專心在台不進大陸
2005年營業額只有3億3000萬元台幣的太平洋,平均自行車出口單價卻高達300多美元,是台灣同業的三倍以上,連續10年的毛利都維持三成以上,「只做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工作,太平洋就不必去大陸設廠,」林正義說。
連精密機械領先全球的德國與瑞士業者,現在都飛來台灣,找太平洋開發產品,關鍵就在於,太平洋擁有台灣製造業最缺乏的產品創新研發實力,與林正義的達人精神。
投身自行車業35年的林正義,到現在仍保持每天騎車上下班50公里的路程,花兩小時,測試自己設計的單車,「不自己騎的話,怎麼知道要如何設計。」
30多年如一日,林正義一進公司,立刻就鑽進生產線開發產品。就連採訪當天,他也一早就待在工廠,動手拆裝變速器與鋸車架,忙到連午餐也沒空吃,指甲縫還可以看到油污,「現在,已經沒有自行車廠的老闆會進工廠了,」他搔搔頭笑著說。
1971年創業的林正義,早年也曾經野心很大,曾陸續在美國、德國設廠,但1993年時面臨管理不善,高達1億7000萬台幣的庫存,讓林正義不再與競爭對手低價搶單拚量,也不跟隨巨大、美利達等自行車廠到大陸設廠。
識商機,高價摺疊車大賣
林正義公司規模雖然不大,營業額也不高,但是10年來,每年至少投入2000萬元的研發經費,只接少量的高價訂單,「太平洋就是要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
1994年,又是林正義的一個轉折點。當時林正義參加歐洲自行車展,逛遍整個展場之後,意外發現在展場角落的小攤位,兩位德國大學生Riese與Muller無奈地看著自己設計、卻無法站立的摺疊式自行車。
林正義第一眼看到這個全新設計的摺疊車,就覺得很有前景,馬上坐下來跟這兩位德國大學生談合作案,並由太平洋的團隊協助修改原始的機構設計。
隔年,還在打消庫存的林正義,居然拿出新台幣5000萬元研發經費,投入Riese與Muller協同研發具備越野性能的摺疊車。
1995年太平洋推出售價3萬元、以Birdy為品牌的摺疊車,價格雖高,但是在歐美市場立刻大賣,每年賣出1萬台以上。
一般的摺疊車由於結構設計脆弱,不僅無法承重,而且也沒有避震的效果,騎起來很費力。「但是我們的Birdy又輕又舒服,而且可以享受大輪子單車的速度感,」林正義一邊騎著Birdy一邊說。
重研發,外籍設計師比重高
林正義與Riese、Muller的合作,也開啟了太平洋大量聘雇國外研發工程師的契機。
很難想像,員工人數110人、又窩在桃園鄉下的太平洋,居然聘請了近20位外籍設計師。
走進廠區裡,隨時可以看到幾位老外工程師與林正義討論自行車的設計。而且,這些老外居然願意窩在冷清的工廠裡,埋首開發產品,晚上睡在辦公室頂樓,由瓦愣紙搭起來的床鋪。
除了外國人臉孔,在太平洋工廠裡,另一種隨時可見臉孔是工作20多年的老師傅,「就連外勞都是大學畢業,都在太平洋工作10年以上,」林正義自豪地指出,每個外勞也都是一人一間冷氣房。
廠區一隅,一位老員工花了10多分鐘用高度規,一點一點地校正自行車前叉,「大量生產的工廠看不到這樣的品質要求,太平洋簡直是把自行車當精品來生產,」中央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林明杰觀察。
而在一旁的外勞也不厭其煩地,反覆測試、修正輪子的偏擺公差值,「一般的高級車的輪子偏擺公差都是0.5mm,但是太平洋要求0.02mm,」林正義強調。
為了追求高品質,林正義更斥資2000多萬元,建置台灣最完善的自行車測試儀器。
傳統自行車產業的疲勞測試標準,是用85公斤的力量進行10萬次的測試,但是太平洋卻是提高標準,用180公斤的力量進行百萬次的測試,「連實際的路測時間,歐盟的標準是六小時,但我們卻做了300小時的路測,」林正義的兒子,太平洋自行車總經理林鳴皋指出。
更好賺,從製造轉型研發服務
更有甚者,太平洋已經逐漸從單純的高階自行車設計製造,逐漸轉型為研發服務業。
10多年來,林正義透過電腦系統,建立自行車設計研發的資料庫,隨時研究全球最新的自行車設計潮流,這也成為了太平洋的祕密武器。愈來愈多客戶拿著簡單的概念與需求,來求助林正義幫忙開發產品。
最近,一家歐洲自行車廠耗費四年時間,與500萬歐元(約2億台幣)的研發經費,還是無法開發出類似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摩托車造型的邊掛式自行車。
最後這個客戶找上了太平洋,願意支付3萬歐元(約120萬台幣)的設計費,請林正義重新設計,他只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設計,「我們賺的是設計服務費,賺大量生產的錢太辛苦了。」
誰說台灣只能做代工?林正義的堅持,給了許多人信心。在台灣這塊土壤,創新研發還是很有機會的。
創新研發,無疑正是台灣產業的集體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