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權威型、自戀型……5種可能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關係,就是處理好你與自我的關係。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1-02

瀏覽數 6,850+

《簡單心理:向內看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簡單心理:向內看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那些看似安靜、無害、不可見的「忽視」,可能在多年後成為我們難以解開的「癥結」。直到我們開始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或者走進心理諮詢室,和諮詢師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會慢慢顯露出來。(本文節錄自《簡單心理:向內看見》一書,作者:簡單心理,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考試終於考了 90 多分,但期待表揚的願望落空;想和爸媽多待在一起,但爸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有了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總覺得爸媽對自己的愛少了一點。

很多人在童年可能都經歷過這些,但重要的是,這樣的童年說不上有多麼糟糕。我們並沒有遭受虐待、欺淩或者拋棄。

相比於那些生活在家暴陰影、家庭破裂等各種環境中的小夥伴,我們無疑是幸運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不可見的「忽視」,可能在多年後成為我們難以解開的「癥結」。

直到我們開始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或者走進心理諮詢室,和諮詢師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會慢慢顯露出來。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是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Jonice Webb)提出的概念。喬尼絲博士將其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和朋友們鬧得不愉快,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你的異樣嗎?又或者是心愛的寵物狗離去了,你哭得唏哩花啦,但爸爸媽媽卻並沒有安慰你一句?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儘管我的父母並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太忙碌,可能是真的不知該如何和孩子溝通,但這就是典型的「童年期情感忽視」。

同「原生家庭」緊密相關的那些依戀關係問題、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相比,童年期情感忽視極其隱秘。

喬尼絲博士認為它呈現為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映照和回饋,從而健康成長,面對更多挑戰。

而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無論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回饋。

在一個人最需要去了解、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年齡,他們失去了來自父母和外界的積極回饋。那麼,他們本應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廈」——關於自我、自信、信任、愛,都會在建造的過程中受損,甚至坍塌。

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無論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回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無論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回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什麼樣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對很多人而言, 盡全力照顧孩子是自身的義務與願望。但有意無意中, 身為孩子依舊會遭遇到情感忽視。

這可能源於父母自己在成長中缺乏這方面的關懷,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本身經歷了特殊的教養方式。

在研究者看來,具有一些典型特質的父母(包括但不侷限於以下情形)更有可能在養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1. 自戀型的父母

世界都是圍繞著我旋轉的—— 這是擁有自戀型人格特質或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父母的典型特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他們會更關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在這種養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很好地看清自己的情感需求,無法明確自己的真實需要,甚至總覺得自己的需求是過分的、不合適的。

2. 權威型的父母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權威型父母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矩辦事,

而不習慣傾聽和關注孩子的感受與需求。最終,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總是反抗權威,或者經常懦弱順從。

3. 完美主義型的父母

這一類父母認為,孩子可以一直做得很好,甚至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試拿了全年級第一,也可能會因為某一單科沒考到第一而受到責。成人後,孩子也很可能變成完美主義者,為自己設置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目標,時常感到焦慮不安。

4. 放縱型的父母

這一類的父母對孩子多採取自由放任的教養方式,可過度的「不管不顧」,任由孩子「生長」,很可能導致孩子在成年後不懂如何設置邊界。

5. 缺失型的父母

對於一些人而言,童年中父母是不在場的,原因包括死亡、離婚、疾病、長期工作而忽視孩子、婚姻名存實亡等。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它可能會讓人喪失「確定性」。這種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確定性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相對於那些因童年期情感忽視造成的消極感受,比如,「我不應該談論消極的事」「我不能占據過多的空間」「我沒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擁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確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這些邏輯怪圈與感受的黑洞,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

如何解決自己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問題

我們要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確定性,慢慢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問題呢?

1. 勇敢承認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有過這種被忽視的經驗,從而造成了現在的一些問題。勇敢地承認它,不要覺得它是某種致命的缺點,它只是一種感受。

2. 定義自己的需要

當你再次經歷這些感受的時候,學習去體驗它,去為它下「定義」。之後,你需要去定義自己的需要,並一步一步地獲得它們。

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他們甚至認為自己的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滿足。

3. 自助或尋求心理諮詢

我們可以選擇自助或者尋求心理諮詢的方式越過這個門檻,來探索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改變已有的種種認知,從而一步步地滿足這些需求。

4. 照顧好自己

最後,要記得對自己友善,照顧好自己,嘗試去和更多的人建立關係,不管是朋友,還是心理諮詢師,在關係中慢慢地認識自己,療癒自己。

《簡單心理:向內看見》,作者:簡單心理,時報出版

《簡單心理:向內看見》,作者:簡單心理,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