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Google將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整個搜尋引擎產業、我們公司和員工都將同步邁入成熟期,」Google執行長舒密特(Eric Schmidt)親筆在《Newsweek》的2006年度特刊埋下伏筆:「我們雖快速成長,但不可能永遠如此。」
當時,沒多少人在意他的話。因為Google是2000年網路泡沫後的唯一奇蹟。
才七歲的Google,於1998年由布林(Serge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兩人所創辦。當時公司不大,資產只有一個車庫、三個員工。
短短幾年,員工已經膨脹到三千多,而且每天還固定會收到一千五百封求職信;光是2005年,Google營收就飆漲50%,淨利更較前年成長三倍有餘。
不過,除成長迅速外,Google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它那野馬狂奔似的股價。
2004年,Google以85美元掛牌上市,從此一路暴衝,只花一年半,直上471美元。換算一下,買一股可要價台幣15000元。
2006年1月11日是Google站上471美元歷史新高的日子,一切看來如此美好,全華爾街都沈浸在Google有朝一日攻破600美元的美夢中。
而一股600美元,代表著七歲的Google將躍升全球十大首富企業之一。
驚爆,股價188才合理?
然而,由盛轉衰,是人類的宿命、帝國的宿命,企業同樣難逃此宿命。
1月底開始,Google慢慢步上老大哥微軟等企業走過的路。當年微軟的股價在網路泡沫化後驟跌63%,至今滯留在每股30美元,不上不下。
1月20日,Google驚爆四十天戲碼正式展開。當天Google股價首度暴跌,跌幅達8.5%,跌破400美元。原因竟是Google顧及使用者隱私,不願將使用者資料交給美國政府,沒想到投資人對此義舉並不埋單。
2月1日,回升到433美元的Google股價,猛然暴跌至365美元。原因出在去年第四季財報不如分析師預期,儘管單季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82%,嚴苛的分析師卻認為要90%才及格。
2月15日,Google股價更下探342美元。1月底至今,股價已重挫30%。財經雜誌《BARRON’S》火上加油,直指Google股價要跌到188美元才算合理。
主因出在Google財務長的一席肺腑真言:「很顯然的,Google成長正在減速。」
惹火,廣告營收只有95億?
3月2日,為了滅火,向來不愛召開法說會,只偏好在自家部落格(blogger)上極不正式的公布財務等消息的Google,主動召集分析師開會。
但會議上,Google執行長舒密特卻說了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話:「Google的目標是成為一家1000億美元公司。」現場一片狐疑:「1000億美元所指為何?」舒密特竟出人意表地回答:「你猜。」
說市值,Google早已超過1000億美元。說營收,去年營收61億的Google還有長路要走。不過,Google難得的善意還是令投資人埋單,股價緩步回升。
3月7日,天無三日晴,Google再犯致命錯誤,意外在自家網頁上揭露:今年廣告營收將從60億美元成長到95億。雖看似成長,卻低於分析師預期。「真是家二流企業(bush league),」分析師痛批Google粗心,「你能想像奇異(GE)這種沈穩老企業,犯同樣的錯嗎?」
3月8日,惹惱分析師後,Google更惹惱投資人。起因於多家廣告主控訴Google監督網路廣告點閱不力,使競爭對手不停惡意點閱受害者的網路廣告,造成受害廣告主成本大增。
對此,Google發言人曾說,絕不接受廣告主不合理要求,力抗到底,請投資人心安。但想不到一回頭就簽下和解書,一賠9000萬美元。
投資者信心崩盤,股價至此,「跌跌」不休。
危機,微軟進入搜尋引擎業
4月,Google的日子會好過點嗎?看來不容易,問題跟3月一樣:廣告。
Google的營收來源有二,網路廣告與提供搜尋技術,好景不常,這兩項都危機浮現。
廣告挹注Google近99%的營收來源。因為價美物廉,Google不只吸引大企業,還有眾多中小企業青睞。估計Google每個廣告收入能比Yahoo多賺30%。
但,問題是Yahoo的收入不像Google靠單一來源。此外,殘酷事實在眼前,《BusinessWeek》指出,從今年開始,整體網路廣告量,將會大幅銳減20%到60%不等。
另一營收來源搜尋技術,向來是Google強項,且已獨占全球40%市場。但一位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警告,「搜尋引擎業,遲早變成像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肉搏戰。」
「Google確實是勁敵,」日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如此恭維,「但我要給大家一個驚喜。」比爾蓋茲暗示:微軟要搶食大餅。
果不其然,微軟日前悄悄併購一家未上市搜尋引擎公司,並投入上億美元,並公開宣示要「做出比Google好兩倍的搜尋引擎」。
人算不如天算,在劫難逃?
對微軟的大動作,Google早有因應。Google的絕招是——Google要成為網路使用者的硬碟,讓使用者無論何時何地、用何種裝置,只要能上網,就能存取硬碟。
Google指稱,此硬碟計畫,「符合Google對微軟的優勢。」
邁向自訂規格之路,是Google的唯一活路。要逃脫微軟的軟體限制與英特爾硬體限制的雙重夾殺,Google的第三條路,只有搶下網路世界,當使用者的硬碟,才能削弱消費者對微軟、英特爾等廠商的依賴,並鞏固其網路霸主地位。
年初,財經雜誌《Business 2.0》評選Google為2005年最聰明企業,並為Google未來做出四種不同的預言:
一、Google等同媒體,通吃電子報、電視、網路電話市場。
二、Google等同網路,隨著無線網路無所不在,Google成為所有網絡的運行平台。
三、Google陣亡,因為侵犯個人隱私,天怒人怨,最終為勁敵微軟全數併購。雜誌預言,時間會在2020年。假使第三個預言為真,Google至少還剩十數年時光得以逆轉局面。
最後一個預言是:Google將成為天神,Google記憶所有人的記憶,記憶永存意味著死亡不再,世界將和平。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些預言都沒辦法算準Google今年在劫難逃。
如何逃過一劫,將檢驗創立七年的Google,究竟是不是最聰明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