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揭秘心理學的「過度類化」陷阱

如何識別並跳脫「過度類化」消極的思維,找到克服困境的方法呢?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3-12-15

瀏覽數 4,200+

《從說話洞察人心》/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從說話洞察人心》/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當面對逆境時,人們經常會說出一些絕望的話語,例如「以後一定沒有好日子過」或「永遠不會再有好日子了」。這些話語中的「以後一定」、「再也沒有」、「永遠無法」、「絕對不會」等表達,諮商心理師說明,這其實透露出了一種心理現象——「過度類化」。(本文節錄自《從說話洞察人心》一書,作者:林萃芬,以下為摘文。)

過度類化可能會導致人們陷入無法逃脫的消極思維模式。

你是否曾有類似的經歷,或在逆境中發現自己或他人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式?

如何識別並跳脫這種消極的思維,找到克服困境的方法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過度類化的思維陷阱

在心理學中,將「單一事件」誤以為是「常態」的思維被稱為「過度類化」。

這種思維方式會基於少數案例來進行過於廣泛的推斷,從而產生「一概而論」的邏輯錯誤。

例如,有人可能因為一次面試失敗就認為自己永遠找不到工作,或一次考試失利就認為人生無望。

這種思考方式將「相對」視為「絕對」,易於接受未經證實的假設,從而限制自己的行動可能性。

從單一事件到永恆規則,揭示過度類化的陷阱

當我們面對「永遠沒好日子過」的想法時,要提醒自己,這僅是「單一事件」,而非永恆不變的規則。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這種將「單一事件」視為「全面規則」的思維,我稱之為「過度類化」。這會導致我們感到挫折和悲傷,錯誤地認為生活毫無希望。

在心理諮詢中,我經常見到父母將孩子的一次行為誤解為長期趨勢。例如,孩子某天沒去上學,父母便過度擔憂,認為孩子將養成惡習且無可救藥,這種思維只會增加他們的焦慮,並不利於找到有效的育兒方法。

將「單一事件」視為「全面規則」的思維,我稱之為「過度類化」。這會導致我們感到挫折和悲傷,錯誤地認為生活毫無希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將「單一事件」視為「全面規則」的思維,我稱之為「過度類化」。這會導致我們感到挫折和悲傷,錯誤地認為生活毫無希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克服過度類化思維,用邏輯與現實打破心理困境

為了克服「過度類化的思考」,我們需要質疑這些想法的邏輯與現實性。例如,若擔心失去戀人後就無法再遇見真愛,我們可以回想自己是如何遇見前任的,檢視這種想法的合理性。

同樣地,如果擔心失業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我們應該回顧自己過去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只要打破想法,就不難發現「過度類化的想法」既不合邏輯,也不符現實。

隨時問問自己:這個想法合不合邏輯?合不合現實?慢慢打破「過度類化」的想法,用「相對」取代「絕對」,學習接受各種不同狀況的現實人生。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作者:林萃芬,時報出版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作者:林萃芬,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