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齒輪再好 還是可以被取代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06-01-01

瀏覽數 16,100+

齒輪再好 還是可以被取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2005年7月,喧騰一時的微軟與Google人才爭霸戰,主角李開復頓時成為新聞話題人物。

在台灣出生,以「語音辨識」聞名的世界級工程師李開復,目前已在中國Google工作四個多月,並且在中國大陸出版新書《做最好的自己》(Be your personal best)。

2005年12月,李開復應邀「硅谷工程師協會」(中國大陸稱矽谷為硅谷)演講,矽谷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最大的會議室擠得水洩不通。但是,比起他在中國內地演講時場內外擠滿人的盛況,矽谷的演講只是小巫見大巫。

1998年,李開復從矽谷繪圖公司(SGI, Silicon Graphics Inc.)來到微軟,被派駐中國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西雅圖總部,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隨後並成為比爾蓋茲七個高層智囊之一。

在微軟擁有豐厚的待遇,又受到老闆比爾蓋茲的賞識,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為什麼要轉戰Google?

微軟官僚 Google放權

李開復用「齒輪」來形容自己在微軟的位置。「在微軟我學到很多,但讓我感覺自己已經是很大系統裡的齒輪,也許是很重要的齒輪,但還是一個可以被代替的齒輪。」

這也許是很多大公司高階主管的心聲,但真要放棄在公司七年的基礎與人脈,畢竟還是不容易。「我認為面對每個人生或是職業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學習,能不能進步,」李開復堅決地說。

談到現任的公司時,李開復的神情顯得格外興奮。「在Google有更多學習的機會,」他說。

相對於微軟的官僚,他認為Google是放權模式,任何的企劃案都是靠員工投票表決,而不是靠大老闆吩咐。「在這種模式下,每個人更有份責任感,」李開復說。

與其說當初是Google搶他,倒不如說他自己找上Google。李開復並沒有坐在辦公室裡等獵人頭公司上門,而是主動積極爭取。

當時他的心態很簡單,就是想去中國,而Google是絕佳的機會。但是他做夢也不會想到,原本只是個人職場的轉換,卻帶來如此巨大的震撼。

最愛:為中國徵才

2005年7月5日,當李開復向微軟遞交辭呈時,曾被人事部門警告可能會有訴訟官司。事隔兩週,果然收到微軟的控告通知,雖然早在意料之中,但是他的心情還是跌到谷底。

在微軟訴訟的官司中,李開復曾經在法庭表示自己在微軟的挫折。2003年,他寫email給蓋茲與執行長巴爾默(Ballmer)表達他的不滿,他認為微軟在中國浪費許多的時間,但卻沒有做出很多成績。

李開復是世界頂級的「語音辨識專家」(Speech Recognition),蓋茲也希望藉由他的專長,發展個人電腦語音對話。

李開復去Google,微軟最擔心的也是這點,深怕技術被Google搶去。原本微軟的目的是想要限制李開復一年內不得進入Google,但是後來法官判決李開復可以去Google上班,但是工作範圍有所限定。

李開復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中國徵才,創辦Google中國研究院以及做政府與大專院校的關係。這讓他如魚得水,因為這也是他當年在微軟最希望做的事。他在中國的徵才計畫,希望找到五十位優秀的中國工程師,親自培訓。

現在的李開復,開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最近出版新書《做最好的自己》,希望與年輕人分享他的成功哲學。他在內地各大學院校演講,傳播理念,分享他的人生經歷,希望鼓勵更多的年輕人。

他花了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在中國的年輕人身上,令他欣慰的是,這樣的舉動也得到Google創辦人佩吉(Larv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的支持。

他表示,許多跨國企業到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可能並不是真正想要培養當地人才,有些可能只是當作送給中國的一份禮物,但是Google卻是希望深耕中國。

當年改學電腦需要勇氣

1961年出生於台灣,十一歲時李開復隨著哥哥來到美國的田納西州的小鎮,開始他的小留學生生涯。不過,嚴格的母親規定他每週必須以中文寫信回家,因此造就了今日中文的造詣。現在,他能夠以流利的中文演講及寫書。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剛來美國的第一年,因為語言不通,李開復形容自己是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的。他非常推崇美國老師正面鼓勵的態度,讓他建立自信。兩年後,他竟然能夠拿到田納西州寫作的一等獎。然而,他對於在台灣念書的記憶,卻停留在念及人小學時,考試考不好被老師打,還有被老師罰光零用錢的印象。

李開復二十六歲時就拿到卡內基麥隆大學的電腦博士,他所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語音辨別」技術,被美國商業雜誌評為1998年美國最重要的科學發明之一。

他似乎應該是位「天生的電腦人」,但他回顧當年去念電腦是需要勇氣的。

「用勇氣拋棄包袱」是他鼓勵年輕人做選擇的智慧。他在大學時期就經歷過一場困難的抉擇。

還是大學新鮮人的李開復,選擇當時最熱門的法律系,而且是全美該系排行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但是,念了一年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適合,他比較喜歡電腦,可是他已經花了一年的時間與精力,他面臨到底要繼續還是放棄。如果他當初沒有毅然決然放棄法律,可能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選擇Google,三年就知結果

雖然擁有漂亮的履歷表,李開復的職業生涯卻不是一直都順遂。

1998年,他在矽谷繪圖公司擔任副總裁時,他所領導的部門進行一項當時非常紅的技術3DWeb,許多優秀的工程師都投入這項工程,但是當時沒有想到用戶真正的需要及市場需求。後來,該產品銷售量非常不理想,只賣了幾千套。當時公司總裁對他說,「我給你六個月的時間把這個部門賣掉,但無論賣不賣得掉你和你的員工都得走路。」

「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李開復回憶說。當時他一方面得鼓舞員工;一方面也知道他們可能會被解雇。

但是這件事情讓他學到創新很重要,但「有用的創新」更重要,而不只是很酷;這是大部分工程師所缺乏的,他也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時他又得面對一個抉擇;他可以回到做研究的象牙塔裡,或是選擇「記取教訓、繼續向前」。他選擇了後者。他分享這次的選擇智慧:用學習累積經驗,尤其經過失敗,學到更多。

2005年,李開復又遇到人生中的另一項抉擇;也就是放棄微軟,來到Google。

他笑著表示「到底結果如何,還是個問號,我三年後再告訴你,」不過,就如同他書上所說的「在Google我能經過學習新的創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看來,他已經找到答案。

李開復小檔案

●1963年出生

●現職:Google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

●學歷:美國卡內基麥隆大學電腦博士

●經歷:蘋果電腦副總裁、矽谷繪圖公司(SGI)副總裁、

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

李開復 七種選擇的智慧

一 用中庸來拒絕積極

二 用理智分析情境

三 用務實發揮影響

四 用冷靜掌控抉擇

五 用自覺端正態度

六 用學習累積經驗

七 用勇氣拋棄包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