燠熱的空氣,漫天的風沙,匱乏的物資,加上三不五時停水的窘況,描寫替代役男在西非行善的電視劇《45℃天空下》,拍攝過程光用想像就是件苦差事,不過對導演王小棣而言,帶領團隊完成「非常任務」,並非第一次。
1996年,王小棣第一部電影《飛天》,即深入當時落後的陝北高原。1998年的《魔法阿媽》,更是在困窘的製作條件下,完成的高品質動畫長片,還一舉獲得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
攤開王小棣洋洋灑灑的資歷(見表),沒有人會懷疑她在台灣影史上的地位,不吝提攜後進,更使她成為影視圈人人敬重的「小棣老師」,然而在上大學前,她從沒想過自己會走上戲劇這條路。
留校察看,命定編導路
小時候,王小棣是個愛玩到讓父母頭痛的孩子,不是去山洞探險、到溪澗撈魚,就是去球場打籃球,讀書永遠被排在最末位,「成績對我意義不大,有太多好玩的事等著我去做,」她說。也因為無心於課業,王小棣成為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記過記到留校察看。高二時,她卻突然想改變,努力考上文化大學戲劇系,自此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
「我想我走這行有點是命中注定,之前沒有人認為我會考上大學,」王小棣回憶,放榜後父親送給她一套《中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讓原本備受家人輕視的她,突然得到了一些肯定與尊嚴。
「我考上後才知道戲劇不只有歌仔戲,」她說。在老師的帶領下,王小棣開始看演出、讀劇本,領略戲劇的浩瀚迷人,「我慢慢覺得『喔,這或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畢業後,王小棣赴美取得德州三一大學劇場碩士學位,後轉至舊金山大學修習電影,1979年中美斷交,王小棣毅然返國,成立民心影視公司,編導生涯於焉展開。
每個人生都不容易
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王小棣,作品總是透露著對人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的深切關心。早年拍攝紀錄片《百工圖》,為了能真實記錄社會底層的辛勤工作者,王小棣帶著吳乙峰、尤堅煜等新手導演上山下海,深入工廠訪問雙手長粗繭的女工,也進入漁港記錄靠天吃飯的漁民生活。「我的靈感來源就是對人的興趣,」王小棣說,「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如果你能分享他人的故事、他們展現的精神,不是很好嗎?」
她個人最喜歡的作品《台北今天少一桶豆花》,就把鏡頭對準巷口的豆花小販。王小棣回憶,小販夫妻為了養活家裡的七個小孩,先生每天忙到半夜才收工,太太清晨四、五點又開始準備。「在我眼中,他們是基層勞動者的典型,」她說,「想到他們養一家這麼多人,比你還辛苦,卻沒有一句抱怨,就感觸很深。」
王小棣是個入世的創作者,時常是連帽T恤搭配牛仔褲的中性打扮,親切、沒有半點架子。素樸的外表下,卻潛藏了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她關切的往往不是自身,而是生活周遭的人。「去民生社區的市場吃飯,幾乎每一攤都會和她打招呼,有什麼問題都會請教她,」長期合作的製片黃黎明表示,「王小棣很熱心,喜歡打抱不平,好像每件事都與她相關似的。」
培養明星,偶像劇始祖
也因為心思敏銳、觀察細膩,王小棣的影片親切平易,深入人心,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1987年,《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到《納桑麻谷——我的家》的一系列單元劇創下收視長紅,成為五、六年級觀眾的共同回憶。1999年,改編自侯文詠作品的《大醫院小醫師》,更風靡大街小巷,創下四度重播的風光紀錄。
影評人聞天祥表示,創作對王小棣而言,與其說是個人藝術追尋,不如說是她藉以與常民文化融於一爐,因此有無比的親和力,「她盡可能地挖掘小人物的故事,落實讓創作與生活對話的種種可能。」
對王小棣而言,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收視率,甚至不是得獎,而是提供有潛力的新人成長機會。數百集的《全家福》系列,成為許多初出茅廬編導磨練的舞台。從寫《全家福》劇本開始踏入編劇界的徐慧琴即表示,由於小棣老師不斷給予指導與鼓勵,她的編劇能力得以日益提升,「我能轉戰各台八點檔連續劇的戰場,全拜那時奠下的基礎。」
而王小棣一個鏡頭反覆琢磨的磨功,也讓《大醫院小醫師》中藍正龍、馬志翔、周幼婷等外型姣好的新生代演員,奠下演技基礎。有人說王小棣是偶像劇的始祖,她也不諱言當初為《大醫院小醫師》選角時,確實是從外型做考量。
「若問《鐵達尼號》是誰演的,大家都答得出來,問導演是誰,十個有九個不知道。」王小棣指出,日本導演角川為培養藥師丸博子,從她十五歲開始簽約,每年量身訂做劇本,藥師丸博子果然一炮而紅,成為拉抬其他影片的重要動力。「培養明星是影視工業重要的一環,但大家都對這件事沒興趣,我想不如我來開始做吧!」她說。
導演還有動畫夢
總是大處著眼的王小棣,這次拍攝陽明醫學院畢業生連加恩,自願到西非服替代役的故事,也是基於先天下憂而憂的思考脈絡。
「我長期覺得台灣很封閉,難得有個年輕人這麼開闊,」王小棣說。她回憶自己與新加坡友人去泰國或馬來西亞,朋友對當地的情況都如數家珍,讓她驚覺到東南亞各國往來十分頻繁,台灣卻只關心島內發生的事,「這樣下去,不論打不打仗,我們只會愈趨弱勢,」她憂心地說。
一趟遠赴西非的拍攝旅程,帶回動人的故事,也帶回截然不同的拍片經驗,「還好工作人員年輕,開當地的車還真是個挑戰,」樂觀的王小棣笑著表示,出租的老拼裝車除了方向盤以下沒有儀表板,煞車困難、拋錨頻仍,雨刷還會飛出去,「很像我以前拍的《我的神經病》。」
展望未來,許久沒有電影作品的王小棣表示,她的動畫夢還在,希望能站在《魔法阿媽》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發展;此外就是想拍國際合作的大片,「走出去視野比較寬,對演員或工作人員的回饋都大,社會也會開始一些善的循環。」以社會興衰為己任的王小棣說。
王小棣小檔案
◆1953生,美國德州三一大學劇場碩士。1979年成立民心影視公司,期間作品數度獲得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金鐘獎的肯定。1992年,與製片人黃黎明創辦稻田電影工作室,製作電影與公視連續劇。
得獎紀錄
◆1987以《稻草人》獲得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4以《飛天》獲得年度優良電影劇本
◆1998以《魔法阿媽》獲得台北電影節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
◆1999以《魔法阿媽》獲得中時晚報華語電影獎優秀作品、美國洛杉磯國際頻道電視台亞太地區優良電影及第十六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
◆1999以人生劇展《九歲那年》獲得第三十四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導播
◆2004以《赴宴》獲得電視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