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保費年結制雖喊卡,但政府擬改「降門檻」開徵!從高股息ETF到月配息族,恐成新稅源?健保財務黑洞未解,政策急煞車又引民怨,誰該為公平埋單?
衛福部長石崇良11月5日拋出震撼金融市場的構想——針對股利、利息、租金三項收入,改採「年度結算」方式課徵補充保費,年收入逾2萬元即收取2.11%保費。消息一出,存股族與月配息ETF投資人瞬間炸鍋,批評「政府搶錢、懲罰投資」。
雖然行政院已宣布暫緩,但這場風暴揭開一個挑戰:健保財務長期吃緊,改革勢難避免;然而在全民投資潮下,如何兼顧財政穩定與投資誘因,是當前最棘手的公共政策難題。
石崇良強調,新制目的在「讓保費更公平,不為難小資族」,並喊出「謝謝高股息者貢獻」;衛福部預估受影響者約480萬人。當時外界質疑,口號難安民心,因制度邏輯與執行方式都有疑慮。
除了從月薪提繳的保費之外,目前補充保費繳納狀況以獎金部分來說,須對超過投保薪資4倍的收入需加徵2.11%補充保費。例如月投保薪資3萬300元、年終獎金30萬元:3萬300元×4=12萬1200元,超出的金額17萬8800元 × 2.11% = 3773元補充保費。

存股大軍群情激憤,保費新制「急煞車」
而日前新釋出的補充保費新制中,針對獎金的補充保費扣繳門檻將由現行以「個人投保薪資的4倍」標準,改為以「最低基本工資的4倍」作為起徵基準。以月基本工資約新臺幣2萬8590元為例,4倍約為11萬4360元,未來若獎金超過此門檻就需繳交補充保費,修正現行高薪人士門檻過高、易被避稅的漏洞,讓更多中高收入者公平負擔補充保費,預計影響200多萬人,並增健保收入約70至80億元。
股利部分則改為年度超過2萬元需課徵2.11%。衛福部預估,此規定將影響約480萬人,包括許多中小型投資人及存股族,原意是希望能杜絕現行拆單避稅問題。
台股大戶並非唯一受影響者,近年高股息ETF席捲台灣市場,該類ETF的受益人都可能受影響。
舉例來說,老牌的0056規模已經在11月初突破5000億元、148萬人持有,前三大國民ETF的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的規模逾4500億,168萬投資人;而月配型ETF,如:0091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39(統一台灣高息動能)、00940(元大台灣價值高息)也受到退休族、房貸族青睞,將股息當作現金流來源。投資人本以為「靠股息支應退休金」是穩健理財,如今卻成被點名的「繳費對象」,民怨自然劇增。
引發存股族、投資人不滿的三大爆點
一、股利不等於穩賺,卻要強制繳費
股息不是無風險收入,除息後股價下跌、填息不確定,投資人可能「賠錢還要繳保費」,被形容像是「投資風險由民眾承擔,政府只管抽一手」。
二、年度結算讓月配息族「無所遁形」
原本月配ETF單月不到2萬元就不課徵,新制將全年合併計算,月月小額累積就超標,且無法配息當下扣繳,要隔年補繳,影響家庭現金流。
三、制度解釋衝突、民眾難以理解
除息時的股價下跌就已經反映股利,但制度又認定股利是所得,形成稅制認定矛盾,加深不公平感。投資人不是賺錢才繳,是只要領息就要繳補充保費。
政策後遺症:可能不只民怨,還動搖資本市場?
換言之,這不只是健保議題,連資本市場也一併遇到考驗。
健保財務壓力沒解,改革有四個路徑?
健保財務結構長期失衡,補充保費本是2013年上路的改革成果,如今高齡化與醫療使用增加讓問題再顯。財政壓力是真,民怨也真。政策下一步可能路徑包括:
路徑 | 做法 |
|---|---|
| 棄息、不領股利 | 投資人靠資本利得避補充保費 |
| 改買市值、指數型ETF | 降低股利占比 |
| 投資海外ETF、債券 | 規避課稅範圍 |
| 政府調整制度門檻 | 重新評估股利免稅額與扣繳模式 |
| 整理:廖君雅 |
「鉅亨買基金」總經理張榮仁指出,此政策若上路,對靠股利生活的退休族衝擊最大。他提出因應策略:改以累積級別基金搭配提領機制,以資本利得提領取代固定配息,不算股息所得。達到現金流且避免補充保費。對喜歡ETF者,他建議考慮ETF連結基金(Feeder Fund),因為有三大特色,包括:以淨值參與且無折溢價、可選累積級別、累積資產再提領,所以不構成直接配息收入,這類產品在歐美已成熟,是高齡化社會的退休投資工具趨勢。

補充保費改革中,小資股息族仍可能受衝擊?
社會進入全民投資時代,政策不能落入「刻板認為投資人一定賺錢」的陷阱。健保財政需健全,但制度設計需兼顧財務永續、資本市場穩定、國民理財行為合理誘因,以及稅制公平與行政效率。
在行政院出面「踩煞車」後,補充保費改革方向並未真正止步,也不排除未來不採「年度結算」制,而改為調降現行2萬元免稅門檻,目的在於兼顧「簡化執行」與「擴大課徵基礎」兩大考量。年結模式雖具公平性,但執行層面繁瑣、涉及資料整併與申報流程,恐加重行政負擔;若改以降低門檻,則能更快擴大補充保費收入來源,補健保財務缺口。
然而,這樣的版本同樣隱含風險。若門檻從2萬元降至1萬元甚至更低,將使原本小額投資、兼職利息族也被納入課徵範圍,影響層面可能更廣。屆時不僅高股息ETF族受衝擊,連定存、債券型基金投資人都可能被波及,形成「全面補費化」的現象。
健保財務吃緊,是任何政府都無法迴避的現實。無論是「年結制」或「降門檻制」,改革的目標都指向同一件事——讓健保財務更永續。但制度設計不能忽視投資環境的變化與國民理財行為的多元。
在全民投資的時代,投資人不再只是「有錢人」,而涵蓋普羅中產與退休族。若制度將所有領股息者一律視為「應繳更多的人」,勢必引發階層對立與政策信任危機。未來政府若要推動補充保費改革,應建立在數據透明、配套完整、溝通到位的前提下,避免把健保改革變成另一場「民怨稅改」。
這場補充保費風波,提醒政府「改革要有配套、溝通要更透明」,否則再好的初衷也可能事與願違。最終,健保的永續固然重要,但人民對制度公平的信任,更是這場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