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年度激省 年度激省 遠見39週年,年度最低優惠【訂雜誌2年送1年!】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謠言無法止於智者的5個原因

心理學效應:資訊從眾。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3-09-07

瀏覽數 9,150+

《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2003年SARS流行期間,大家都搶著買鹽;2007年流感的時候,大家又在瘋狂買鹽;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時候,大家熱情依舊,繼續搶鹽囤積。只有一位大嬸甚是淡定,別人問她:「大家都在搶著買鹽,妳怎麼不去呀?」大嬸答道:「我家裡2003年時買的鹽都還沒吃完呢!」(本文節錄自《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一書,作者:張昕,以下為摘文。)

儘管專家說,吃鹽不能抗病菌、防輻射,可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謠言總是傳播得特別快、特別廣呢?

謠言為何無法止於智者?

「資訊」和「群體規範」是從眾的兩個基本機制,人們總是習慣參考周遭其他人的想法、觀點和知識來探索自己所處的世界。

但是,為什麼闢謠的資訊卻沒人從眾呢?主要有5個原因。

第一,人們首先獲得的資訊是謠言,對資訊的需要已經滿足了。

因此,這時人們對瞭解資訊沒有急迫性,自然也就聽不進去了。因此正確的資訊一定要第一時間公布,這樣才不會讓謠言有機可乘。

第二,謠言一般是透過周邊路徑讓人相信的,而闢謠往往只能依靠中央路徑。

專家辛辛苦苦講了半個小時,解釋SARS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補充碘不能預防這種疾病,但很多人聽完之後可能還是一頭霧水,自己也缺乏生物學或流行病學等相關知識,怎麼會相信專家呢?甚至因為已經對謠言的資訊有信任基礎,反而抱著半信半疑的防備心在聽,闢謠自然就困難重重了。

第三,我們常說的「參考一下別人」,也是一種從眾心理。

比如,朋友A讓你評價一下他的自拍照,可能你剛看了一眼照片,旁邊的朋友B就搶著說:「好帥又好有氣質!」你本來覺得照片中的朋友A比現實中更醜,但聽了別人的話之後,心裡就會想:「是不是我的眼光有問題」,於是又多看了幾眼,然後告訴朋友A:「嗯,真的挺帥的。」

你不僅改變了說法,也從內心真的認同了朋友B的觀點。

第四,性別也會影響人們是否產生從眾。

因為男性普遍認為,擁有獨特的看法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男性通常較少出現從眾心理;而女性多半認為,與人合作並且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展現自己的魅力或能力,所以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從眾。

想掌握趨勢與新知?趁週年慶入手遠見,讓閱讀成為你最好的投資>>

第五,自信與是否從眾也有關連性。

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很熟悉,也很專業,基本上你就不會盲從。比如,SARS疫情期間,跟風的人裡,就不太可能會有醫生這個族群;一個時尚達人對妝容和服飾的美醜評判也不會人云亦云。但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知識,但卻缺乏自信,那麼即使他很專精某個領域,也還是會從眾的。

心理學效應:資訊從眾。(《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時報出版)

心理學效應:資訊從眾。(《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時報出版)

保持理性,避免集體錯覺的陷阱

由上述我們可知,為了適應群體,符合社會期待,或是為了融入群體,我們就容易因為看到大家都這麼做就一味跟風。

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眾每天都會接受很多訊息,比如,謠言就是利用人們的知識盲點,也多半會激發人們的情緒;且謠言具有資訊模糊的特點,在資訊不確定的情況下,更容易引發資訊從眾現象。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首先,我們要克制自己的盲從情緒;其次,尋找資訊來源;最後,判斷是否符合常理。

以消費者來說,商場以及網站常常將它們販售的產品標示為熱銷產品,在購物網站上,還能看到已有多少人購買了某個產品的資訊。消費者剛開始並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購買,但在看到廣告後,可能就會受到廣告的影響,進而購買產品。

身為消費者,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該產品,以及產品的廣告是否具有真實性。貼一個熱銷的標籤,標示已有一萬人購買,大家一看覺得有口碑,既然別人都買了,自己也要參一咖,本來不是熱銷商品也變成熱門了,結果你就被收了「智商稅」(網路流行語。指由於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花了冤枉錢。)。

你有沒有輕信謠言的經驗?後來又是怎麼發現並破除謠言的?

《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作者:張昕,時報出版

《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作者:張昕,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