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中秋佳節倍思親!李白寫「床前明月光」時有多思念故鄉

李白低下頭,一個人在月亮面前開始變得不知所措。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9-14

瀏覽數 8,900+

《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詩人本來要睡覺了。可能他已經說服自己,你應該睡覺了。他可能已經試著讓自己把所有的情緒都按在心底了。他已經試圖把可能會困擾到他、讓他難過的那些東西,都按下去了。可是當他抬起頭的一瞬間,月光一下子把那些情緒全部喚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本文節錄自《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一書,作者:高盛元,以下為摘文。)

我們下面要聊一聊故鄉。從哪裡開始呢?就從這首《靜夜思》開始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地上的一團白光,他不確定到底是月光,還是寒霜。這首詩我們從小背到大,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東西。

用霜來形容月光,在古代很常見。「夜月似秋霜」(蕭綱《玄圃納涼詩》),「空裡流霜不覺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光和霜,都很皎潔、乾淨,同時都有涼意。所以這首詩從一開始,就是涼的。

霜在溫度低的時候才會出現。前半夜沒有,往往後半夜才有。但詩人在這裡的困惑是很自然的,是下意識的。他幾乎沒有猶豫地困惑了。為什麼?他其實在告訴我們,這個夜晚已經過去了一半。這是一個在後半夜試著說服自己入睡的人。

徐增說:「客中無事之夜,於床前數尺地,忽見一片之光。寒月色白,故疑是霜,意以為天曉矣。」(《而庵說唐詩》)

徐增的說法也有道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更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追問這個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問題了。他試圖確定的,其實不是到底是霜還是月光。他要確定的,是這個晚上是不是已經結束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背後,站著一個失眠的旅人

他沒有睡著,沒有睡著當然有很多原因了。雖然沒有講,但是我們大概也能讀出來一個人在旅途中漂泊的那種孤單。(延伸閱讀│「也無風雨也無晴」學蘇東坡在無常中憑心境自樂的能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背後,站著一個失眠的旅人。(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背後,站著一個失眠的旅人。(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接下來,「舉頭望明月」,這個動作是下意識的。我們可以想像,詩人本來要睡覺了。可能他已經說服自己,你應該睡覺了。他可能已經試著讓自己把所有的情緒都按在心底了。

他已經試圖把可能會困擾到他、讓他難過的那些東西,都按下去了。可是當他抬起頭的一瞬間,月光一下子把那些情緒全部喚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詩歌裡最常見的兩個要素,一個是酒,一個是月光。余光中寫過一首詩,叫《尋李白》。他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我們會發現,李白每次寫到月亮的時候,他其實毫無愧色,他和月亮是一個很平等的狀態,甚至他在月亮面前是很狂傲的。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

但是在《靜夜思》裡,李白最後一句寫的是「低頭思故鄉」。「低頭」這兩個字,特別不李白。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是我們印象裡的李白。可是在這首詩裡,李白低下頭。你忽然發現,一個人在月亮面前開始變得不知所措。

為什麼? 因為他被月亮喚起了太多太多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本來已經被他壓下去了。他可能已經做好了要睡覺的準備,可是當他抬起頭那一刻,所有的情緒都翻湧上來了。

月亮對古人來說很重要,所以經常會出現在文人的筆下。

月亮往往會加劇思念。看到月亮,會想到遠方同在月亮下的故鄉、親人。

對很多漂泊在外、遠離故鄉的人來說,就像月亮在這個晚上對於李白來說,月亮同時也意味著一種距離。當他「舉頭望明月」的時候,月亮跟他之間是有距離的,而這個距離永遠無法踰越。

月亮是他永遠無法抵達的一個存在。而月亮和他之間的距離,其實就如同故鄉和他之間的距離。

故鄉也成了一個無法抵達的存在。

古人小時候,啟蒙讀物是《詩經》,大家是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開始進入到更古老的情感世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啟蒙變成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變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靜夜思》這首詩其實是和我們的童年、故鄉聯繫在一起的。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是在故鄉完成了唐詩的啟蒙。一代一代的人,是在故鄉獲得了對這首詩的認知。

可是這是一首思鄉的詩。

很多年之後,我們可能會離開故鄉,當我們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關於童年、關於故鄉的記憶是附著在一首思鄉的詩上面的。

當我們小時候在故鄉去背這首詩的時候,並不會意識到,這可能是命運在我們生活裡面埋下的一個伏筆。我們會發現思鄉的情緒其實很早之前已經刻在了自己的DNA上面。

而當我們離開故鄉,在某個夜晚,我們和李白一樣抬起頭來看著月亮的時候,我們心裡的情緒,那些早已經刻在DNA上的情緒,會被月光喚醒。(延伸閱讀│人最強大的不是堅持而是放下: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作者:高盛元,天下文化出版

《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作者:高盛元,天下文化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