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園創投合夥人、智融創新董事長
陳五福:台灣沒有孤立的本錢
現在是一個全球緊密連結的年代,美國南部遭逢卡翠娜風災,全球油價連漲,對數千里外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產生重大影響;就台灣來說,絕對沒有孤立(isolation)的本錢,就算不能創造第一手趨勢,也一定要跟得上時代變遷的腳步。
因此,台灣人絕對沒有資格故步自封,一定要有全球化的眼界與觀念。以學校做為例子,現在台灣的大學國際能見度仍然不高,所以沒有辦法請到非常好的外國師資,加上出國留學人數驟降,年輕一代的國際視野窄了許多。
我深信,現在的小小落差,十年、二十年後就會變成很大的差距。
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院長
吳重雨:產學合作培育優秀人才
現在美國的理工科教授,在教室裡授課只是基本要求,而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要找到資金進行專案研究,因此,美國大學跟實務界的互動程度非常高,往往學校研究室做出來的東西,短短幾年內就能夠商品化在市場上發售,達到「多贏」格局。
科技產業為高度腦力密集的產業,無庸置疑,人才是一家科技公司最主要的競爭力來源。想要發展科技,業界與學校不能脫鉤,學校必須要瞭解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安排合適的課程,用一流的老師授課,雙方要常溝通,否則會造成人才資源失衡。
台灣的大學、科技公司要躋身世界一流,產學合作是一個重點,業界贊助資金進行研究,甚至提供機會讓學生實習,都是把眼光放遠、培育優秀人才的作法。
我一再呼籲,產學密切合作,理論與實務界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密切,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明顯趨勢。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院院長
紐頓(A. Richard Newton):我們教育領袖人物
在我的工程學院裡,有一句口號,「We Educate Leaders」(我們教育領袖人物),也是我們的教育宗旨與目標。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最新出爐的美國大學排名,柏克萊排行第二十,是公立大學之冠,工程學院則年年擠進前三強,是矽谷創新人力的一大來源,我希望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擁有站在世界頂端的眼界與能力。
一般認為,領導統御的能力,主要是商學院培育學生的一大標準,但目前在美國的理工學院中,也愈來愈強調學生領導能力的重要性。
因為我們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學生,他們回國之後,有一天可能都會在政府、產業界位居要津,所以我們透過身教、言教,會讓學生們認知到領導力對他們未來職涯發展的重要影響性。
「世界是平的」概念正流行,我一再要求學生們,能在這個平坦世界中創造出顛簸(create a bump),能改變人類生活,顛覆舊有的遊戲規則,這是學校跟教育家的責任。
台積電總執行長暨總經理
蔡力行:年輕人要打好基本功
我在台積電的事業,是從工廠開始。
曾繁城副董事長當年把我從美國惠普找回來後,讓我自己選工作方向,我決定到二廠(Fab 2)做製程,從基礎開始學,一路做到廠長;後來台積電要蓋三廠(Fab 3),我沒有經驗、心裡更不想接下建廠的重擔,但最後接受長官的深切期許,還是咬著牙幹完了。
現在來看,建廠是我個人職場的重要里程碑,我心裡非常有成就感。我在台積電做到目前的職務,一路都像在跳火圈。我本來只懂研發工作,但我願意接受挑戰,做別人眼裡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苦,但學習到的經驗更多。所以我常勸年輕人不僅要打好基本功,更要「自動自發、積極進取」,這是工作態度的問題。
我也勸年輕人看事情,絕不能只看眼前。以台積電來說,我們的人從來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要勤奮努力,能夠一再挑戰自己的極限,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發展方向,能夠與組織、公司的目標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