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單身的標籤在社群、交友時出現次數愈加頻繁,時不時就有相關的煩惱與詢問。《遠見雜誌》採訪專長包含親密關係與女性主義的專欄作家蔡宜文,以及科普/愛情心理學家海苔熊(本名程威銓),梳理這樣的標籤,究竟從哪裡來?
沒有交往經驗,如何轉化成「母胎單身」的標籤?
專長包含親密關係與女性主義的專欄作家蔡宜文觀察,母胎單身的標籤,是近幾年出現明顯的「戀愛需求」市場後,才逐漸成為宣傳標的。
人們從小不被允許談戀愛,進入大學後又會常被問有沒有對象。
「以前大家會預期談戀愛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只要是活體生物都學得會,」蔡宜文說,但如今大眾的觀念轉變,相關的課程愈來愈多,除了學校體系的人際交往與情感教育以外,甚至也有目的明確、價位高的搭訕教練、戀愛課程。
而母胎單身成為關注焦點,同時與人際歷程和社會支持系統有關。「我們對於一定年紀以上的人沒有伴侶,會抱持著一種疑惑之心,」隨著年紀增長,伴侶的有無成為評斷他人的標準,因此母胎單身者容易自我否定。
蔡宜文補充,從關係的功能性來看,小時候有家人照護,青年時期和朋友取暖,成年、老年後則會被期待與「關係最緊密」的伴侶互相扶持,而母胎單身者若沒有足夠的支持體系,容易擔心自己是否會孤獨老去。
除了母胎單身者自己焦慮以外,社群或交友時,有部分人會明確表示拒絕母胎單身者,這樣「負面表列」的現象從何而來?
海苔熊指出,這可能和找不同年紀時找對象的策略差異有關。
年輕時談戀愛不會考慮物質條件,「對方說什麼你就會飛蛾撲火」,但到了一定歲數後會改變,有些人不願意從零開始「訓練」對象,若最後分手,會有種為人作嫁的悔恨。
海苔熊也引用台灣專研擇偶與婚姻學者張榮富的著作作為例證。張榮富在研究中模擬計算女性與男性的吸引力頂點,在不考慮內在如人格特質的情況下,女性會在29歲驟降,男性則會在35歲開始緩降。
因為「年齡被接受度」會降低,海苔熊指出,大家會在吸引力下滑的年齡到來前努力尋找對象,若面對的還是母胎單身者,似乎是變成花時間幫別人訓練伴侶:「CP值沒那麼高。」
呼應海苔熊的看法,蔡宜文表示曾有向她諮詢的對象說,談戀愛已經需要磨合,若是遇上沒有經驗的人可能對感情會有期待,自己會花上更多時間和心力,因此相對不願與母胎單身者交往。
另外社會上也不乏對母胎單身的汙名。「沒有伴侶這件事,會被扣連到個人的生命經驗,」蔡宜文說,有些人可能聯想到,從胚胎開始就沒談過戀愛,這個人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有學生向蔡宜文分享,因為渴望脫離母胎單身,非常努力尋找對象,但因為太過積極,有時候反而讓別人感到不適。
「學生的努力有目共睹,偏偏談戀愛不是努力就有回報的事情。」被汙名想擺脫單身的人,但卻是為了脫單而脫單,忘記了戀愛的真義,反而落入了負向的惡性循環。
社會與性別:對於母胎單身者的觀感,也有性別差異?
觀察社群上的討論,其實較多討論是聚焦在男性的母胎單身者,而且回應的炮火猛烈程度也有所不同。
有些男性自嘲母胎單身,也有人嚴詞抨擊其他母胎單身者,蔡宜文認為,追溯源頭,「男人之間存在相互對抗、競爭的想像,」因為女人是陽剛氣質的「勳章」,所以在譏諷另一個男人的時候,會以交往經驗嘲諷對方。
但女性同樣無法從討論交火中倖免,她們常因為擇偶條件受到指責,有些男性認為女性的擇偶條件太高,害自己無法找到交往對象。
此外,相較於異性戀男性,「沒有伴侶的異女,好像在媒體隱形。戀愛教練有在注意這些女人嗎?她們是不被看見的一群。」蔡宜文補充,女性釋放好感而被拒絕的時候,比較不會將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但男性追求時遇到阻力,感受到的痛苦很強烈,會因此自我否定,是不是經濟條件不夠好、外貌不夠頂尖,在男性社群間這樣的檢討特別明顯。
海苔熊的想法類似,他表示男性習慣透過貶抑來建立彼此感情,「我愈嗆,你就要愈積極努力,其實不應該過度強調這類有毒的男子氣概。」反觀女性之間,很多是透過情緒連結療癒彼此,安慰他人的時候,也彷彿撫慰了當初的自己。
給母胎單身者的建議:動身改變,還是接納自己?
母胎單身者應該改變自己嗎?蔡宜文說,這得回歸到每個人自身。她建議應該思考談戀愛的動機、偏好的關係類型。
如果極度渴望交到伴侶,那就以此為目標,將自己重塑成會被喜歡的樣子;若沒有特別渴求,則不妨自問想怎麼過,一個人是不是也是其中一個選項?
「有沒有伴侶,應該對應到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不是受到外界壓力所迫,換言之,脫單不應做為面臨親友壓力採取的手段,而要審視人生:「生活形式是自己選擇的,你要最大程度為其負責。」
海苔熊則是提供具體三步驟──覺察、不評價、關愛自己,能做到這三件事情,就可以平和地接納自己的狀態。
他解釋,幸福生活的一大困難是和他人比較,若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和他人比較,例如想到自己從來沒有和人交往,心中有些難過,光是這樣的覺察本身,就足夠有幫助。認知自我後,下一步是練習不去評價,從不同視角觀察自己,可以引入正反並陳的多元觀點,重點是不要輕易論斷自己。
最後,可以試著關愛自己,例如母胎單身的人,可以拍拍很努力的自己的肩:「當你可以心疼自己的時候,會比較柔軟。」
海苔熊相信,快樂與精神生活和社會連結有關,即使沒有伴侶,也能和許多親朋好友建立深刻的關係。再不濟,也能從文字影劇中追求意義。
「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應該不是只有『有沒有交往』而已,」海苔熊說。
想要找到伴侶終結孤單,或者喜歡自己精神富足的孤獨狀態,都是個人選擇。無論最後走上哪條路,就如同蔡宜文所說,「做選擇就會有後果,可以斡旋、可以抗衡,真的不行,大不了就逃避。」
畢竟,逃避雖然可恥,但有時候確實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