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買車時會出現的那種不信任感,就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情感摩擦力。車商不只無視這種摩擦力,整個車壇文化還鼓吹前述的錯誤銷售策略。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我們更容易了解阿里.瑞達得以如此超群的祕密。(本文節錄自《心理摩擦力》一書,作者:大衛.尚塔爾、洛蘭.諾格倫(David Schonthal, Loran Nordgren),以下為摘文。)
阿里不是把重點放在吸引力,而是設法降低購車的情感摩擦力。從菜鳥時期開始,他就不把自己視為一個業務。阿里是這麼說的:
我會把自己當成客戶的顧問,真誠地從旁協助,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只在乎他們最在乎的事。這還包括當競爭對手的車更適合他們時,我會幫忙指路,請他們去現場看一下。
有時我會請客戶稍待個幾個月,等利率更優惠,或某個車款降價的時候再來買。有時候我甚至會請客戶什麼都不要買。一旦我開始「為賣車而賣車」,從那一刻起,我就會失去客戶了。
你沒聽錯,美國史上最厲害的汽車業務,根本就不認為自己在做銷售,反倒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與客戶建立信賴關係。想要在充滿不信任的行業深植信任,不是件輕鬆的事,犧牲跟堅持是必要條件。這就是為什麼阿里選擇長線經營。
阿里說:「有時要把一輛車賣給某個顧客,得花上七、八年的時間,但我很樂意等到客戶真的準備好了再來買。大多數的車商都把重點放在快速成交上—顧客沒有買車之前,休想踏出展示中心。但我把重點放在耐心上面,也許今天我沒有交車給你,但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回來,等到那天,你就已經準備好要從我這裡買車了。在那一刻,我會高高興興地把車『賣』給你。」
從購車體驗中消除不信任感,能創造出很高的顧客忠誠度。阿里的銷量之所以能超越多數車商,不是因為他的銷售話術比別人流利十倍;他之所以能締造各大賣車紀錄,也不是因為他天生魅力超群。
阿里能達到這個水準,是因為客戶只要和他合作過,就不願意再找其他人買車了。客戶會一傳十、十傳百,每天都有人走進車商跟他買車,只因為他們的朋友力勸,在去別的地方看車之前,務必先找阿里談談。
車商的情況可以套用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我們心中會假定,推銷新事物的唯一之道就是提高吸引力。我們本能地相信只要加碼夠多,顧客就會點頭說好,同時也認定顧客說「不」是因為新事物的吸引力不足。
由於這種信念在我們的思維中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很難察覺,也很難想到其他有助於推動創新的做法。我們的許多作為都可以用吸引力導向的思維模式來解釋,像是開發電腦軟體時,加入數不清的瑣碎功能,或是設計出六刀頭的電動刮鬍刀。如果受眾對我們的新構想沒有反應,本能就會叫我們挺起胸膛、炫耀羽毛。
在此我們還是要先聲明:吸引力仍然是新構想獲致成功的關鍵,因為沒有吸引力,人們就沒有改變的動機。但就我們看來,提出能引發關注的新構想、想出具有巧思的說詞,這些都還只是基本的籌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