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就是一場艱難的過程,失去了童年天真的我們,走在孤獨的道路上,你也為此哭過嗎?長大就像一場大逃殺,誰都逃不過社會化,只能努力對抗、衝撞到無力抵抗。
編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決定好便能一一實現的事情」。當你覺得「我的人生就是這樣……」的時候,真的就會變成這樣;當你決定「從今以後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能如願過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生。(本文摘自《我要實現願望!》一書,作者為都築真紀子,以下為摘文。)
編按:「救命啊!我怎麼會變得像我媽一樣。」許多人恐怕都會這麼擔驚受怕著。如果我們能自我改變,那同時也意味著,只要我們願意朝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我們基本上是自由的。(本文摘自《個性》一書,作者為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以下為摘文。)
一個向來開朗的朋友最近總是眉頭深鎖,原來相知30年的朋友突然不跟她說話了,也不解釋原因,令她非常難受,茶飯不思。
編按: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團隊合作,但升學制度靠的卻是個人的用功。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課業之外的性格培養。(本文摘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一書,作者為黑幼龍,以下為摘文。)
以前的學生致遠在臉書上找到我,問我是否還記得他?當年在大學教書辦活動,他是很可靠的幫手,組織力強,勇於任事,我當然記得他。
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認知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有個這樣的故事。(原來的故事取自最近看的書《致富心態》,天下文化出版)他和一位作家一起寫書。討論研究了很久,兩人辛辛苦苦把稿子寫了下來。
編按:過去的負面環境和事件,塑造了現在的我們。但是事已發生,難道我們的人生就要一輩子被註定嗎?(本文摘自《我還能變好嗎?》一書,作者為王軼楠,以下為摘文。)
這世上有沒有永遠的對錯?答案是沒有!俗話說「昨是今非」,以前認為的真理,現在可能就不再適用。是什麼因素讓我們改變了關於對錯的想法,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項是存在於我們周圍,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素,那就是「科技」。
奧運引發媒體大幅關注美國奧運金牌女將拜爾斯因心理健康因素中途退賽,許多人批評缺乏運動員精神,自私不合群,退賽為何不早點退?
編按:這個例子的家庭關係,呈現「痛苦共生」的膠著狀態。她「離不開」自己的父母,而「離不開」看起來像是愛,但並不是成熟的愛,是恐懼自己背叛;而父母的「離不開」,實際上是想控制女兒的人生。(本文摘自《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作者為湯蓓 ,以下為摘文。)
編按: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將韌性定義為:人在面臨極度危險或創傷性的事件時,維持相對穩定、健康的心理與生理功能運作的能力。某種程度上,痛苦在找到意義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痛苦。(本文摘自《顛峰心態》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以下為摘文。)
一邊跑馬拉松時,我總會一邊用耳機聽演講。跑步時,心無旁鶩,特別能夠專心聽。也會忘卻企圖打退堂鼓的惰性,不知不覺,聽完一場演講……,十公里就完成了。
昔日熱鬧的體育館,如今寂靜無聲。曾是旅美小將、有著「史上最強高中生」封號的職籃球員高國豪,最能體會這樣的反差和孤寂感。
編按:富有探險精神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採取「問題焦點因應」策略,並且因此相信生活中的壓力因素是可以解決的。典型上與此相反的是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策略,個體會試圖減少與壓力相關的負面感受,採取的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壓抑、吸毒與酗酒。(本文摘自《顛峰心態》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以下為摘文。)
Grant無法透過加倍努力超越比他更有天分的跳水選手。「如果我不是跳水員,那我是誰?」這個問題使Grant無法重新思考。在心理學上,這種無法重新思考的情形稱為「自我認同預先關閉」(Identity Foreclosure),意思是太早決定自己的志向。
我仍然習慣到傳統菜市場買菜。我家離菜市場來回5公里,不算太近,但這個距離剛好是練跑的最佳距離。順便買個菜回來,不白浪費力氣。
因為疫情突然加劇,在沒有疫苗可打的情況下,不接觸是保命唯一的方式。大家不敢出門,學生說終於了解古代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感覺;我則感到圍城斷糧的恐慌,因平日買菜市場中鏢,不敢去交易,幸好有朋友家裡務農,三不五時送點蔬菜給我救急。
編按:小川糸在後記裡寫道,她看著害怕死亡的母親,便決定寫下這本書。散文集《針與糸》裡則提到「假如我在平穩的家庭出生長大的話、母親不是個會使用暴力的人的話,現在的我還能像這樣一邊寫作一邊活下去嗎?」(本文摘自《雖然血淚,我還是喜歡翻譯》,作者為權南姬,以下為摘文。)
編按:大部分的人都是要進入職場的,那就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好好磨練出自己的一項本領,即便你找到了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也請你持續學習,保有隨時離開的能力。(本文摘自《我的努力,只為自己的海闊天空》一書,作者為石雷鵬,以下為摘文。)
編按:有人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受到、聾人聽到。可是低情商的善良,卻是一種變形到失聲的語言,正常人都感受不到它,更鮮少魅力可言。善於妥協的人很寶貴,但是只會妥協的人,就一言難盡了。(本文摘自《你並非一無所有》一書,作者為萬特特,以下為摘文。)
編按:佛教的平靜概念顯著地帶有意志力的意味,而我認為這個元素最有助於成長。意志力的重要元素絕對非不計代價一味追求長期目標,而是在人生中遭遇無可避免的壓力時,依然抱持溫暖與開放的胸懷。(本文摘自《顛峰心態》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以下為摘文。)
還在念大學的時候,一個奇妙的機緣,使我成為了外國人的華語教師。訓練我的那位老師,我稱她為師父。師父有長達20年以上的經驗,專門為外國傳教士與他們的家人教授華語。
編按:慢養是要幫助父母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因為在學校學到的東西,當他們畢業時就已經落伍了。(本文摘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一書,作者為黑幼龍,以下為摘文。)
編按:倉橋微笑,34歲,單身,沒有交往對象。因為疲於保持微笑,便向公司申請留職停薪。(本文摘自《我是微笑,34歲,留職停薪中》一書,作者為おおがきなこ,以下為摘文。)
編按:人的一生會遇見許多人,也會受許多人影響。這些人會有親人、朋友、愛人,也有非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偶像。有些人是你無法選擇的,如父母;有些人是可以選擇的,如朋友和愛人。我們都知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與誰同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有可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本文摘自《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作者為李維文,以下為摘文。)
編按:大部分的人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也許在人生的某些失眠的夜裡,他們會想起「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甚至會立下雄心壯志,準備徹底改頭換面。但到了第二天清晨,他們還是會選擇重複那些毫無激情卻早已習慣的日子。(本文摘自《生活有點難,你笑得有點甜》一書,作者為周檀,以下為摘文。)
編按:馬斯洛與他的好友、同時也是人格心理學(personology)的創始人亨利.莫瑞(Henry Murray)討論之後,在日記中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洞察:我們應該深深地尊敬那些經由理想的受挫體會到自己正在追求、並因此成功達到的美妙存有境界的人們……那些奮力往上爬的人的確比那些滿足於自我實現層次的人更能預知未來……(本文摘自《顛峰心態》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以下為摘文。)
從少女時代就結識的朋友意歡,在美國住了好幾年,所幸進入網路時代,我們的連繫始終沒有斷絕。意歡和先生是在退休之後,用置產方式移民的。他們和女兒、女婿與兩個外孫住在同一個社區,而意歡的母親和哥哥則住在距離兩個多小時的另一區,相互走動很方便。我常在臉書上看見意歡家後院與附近山區的美景,真的像風景明信片一般。
上個月我收到邀請,參與一場線上「悲傷高峰會」:是由一群美國心理諮商師共同發起,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心靈導師和領袖,大家一同探討如何哀悼因為疫情殞落的60萬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