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個弔詭的地方:當我們愈能接受未知,愈能忍受錯誤和掙扎,就會愈有機會成長、成功、得到成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發展恆毅力,就必須學會容忍他們的困窘。培養恆毅力的困難點在於,我們必須不執著於「完成、快速、正確」,而是先面對當下發生的事,先接受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完成它,先專注於我們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本文節錄自《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一書,作者:貝琪・甘迺迪,究竟出版,以下為摘文。)
4歲的布瑞登正在拼12片的拼圖。他的爸爸伊森在旁邊。布瑞登找到相鄰的3塊拼圖,急著找第4塊,可是一直沒找到對的。
伊森看不下去,忍不住開口:「布瑞登,那塊不行啦,你沒看到拼不起來嗎?連顏色都不對啊!」布瑞登看了看爸爸,把拼圖丟到一邊說:「我就是不會拼啦!我討厭拼圖!」
在這次事件後不久,伊森在諮商時告訴我,布瑞登常常在事情變難時放棄,或是要求父母幫他完成艱難的部分,這次拼拼圖只是其中一例。
學習有個弔詭的地方:當我們愈能接受未知,愈能忍受錯誤和掙扎,就會愈有機會成長、成功、得到成就。
這個道理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重視:以平常心看待困難、將錯誤當成學習機會、培養恆毅力等心法。
當孩子愈能忍受挫折,就愈能持續完成費解的拼圖、解決棘手的數學題,或是在寫作文時保持專注。當然,這些技能也能用在課業以外的領域,因為無論是面對沮喪時刻、與意見不合的人溝通,或是完成個人目標,容忍挫折的能力都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發展恆毅力,就必須學會容忍他們的困窘──我想這是我們都不願面對的真相。
有時,當我女兒遇到困難,我會提醒自己,她正在看我怎麼面對她的挫敗,而這也會影響她怎麼看自己的挫敗。換句話說,如果我可以接受她在困頓中掙扎,讓她自己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幫她解決,她就愈能接受挑戰。
如果看到她為了解數學題煩惱,我覺得沒關係,她也會接受為數學題煩惱的自己。如果我在她學綁鞋帶時表現出有耐心的樣子,她也會有耐心地學習綁鞋帶。
我希望父母知道,在孩子進行困難任務時,或是我們在他們面前進行困難任務時,我們的表現──冷靜、自制、從容不迫、無怨無悔,且竭盡所能面對過程中的一切──會比這章提出的任何方法或劇本影響更深遠。
挫折總是很難處理,常常讓小孩和大人都很崩潰,投降喊出:「我做不到!」「我不想再試了!」「你幫我做!」培養恆毅力的困難點在於,我們必須不執著於「完成」「快速」「正確」「做好事情」,而是先面對當下發生的事,先接受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完成它,先專注於我們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
當我們懂得用「成長型思維」待人處世,事情會變得簡單許多,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用勤奮、持之以恆的研究來培養能力;失敗和掙扎不是學習的敵人,而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元素。
(延伸閱讀│頭腦好不代表很會念書!哈佛學生都有一項特質:「RQ」高)
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最早由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提出,我們可以藉此思維來幫孩子學習接受挑戰、忍受挫折。這個理論說明,任何人只要持續精進學習的事物,就會有進步,面對阻礙時更應該如此。
相反的,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如果你做某件事失敗,那表示你永遠都學不會這件事。
果不其然,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和大人!)樂於接受挑戰,從錯誤中學習,遇到困難的事比較能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就能進步。成長型思維教我們,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要怎麼努力改進依然操之在我。基本上,愈不執迷成功,就愈能樂意嘗試新事物,然後發展、成長,而這正是通往各種成功的關鍵。
成長型思維的好處之一是有助於培養「學習耐受力」──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怪──學習既然是好事,為什麼會難以忍受?請記住,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而學習並不容易。
你可以想像一個時間軸,起點是「不知道」,終點是「知道」,兩點之間都是「學習」。處於「學習」這個區間並不舒適,在我們年幼時尤其如此。
希望自己一下就學會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在這個區間待得比預期還久;衝動之下想回到「不知道」的原點也很正常,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必花費力氣或經歷失敗、尷尬的風險。學習暴露我們的弱點,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堪一擊,因此我們必須勇敢。
為了幫孩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我認為比「聰明」或「正確無誤」更重要),我們必須幫他們好好待在「不知道但還在努力學習」的區間,而這取決於我們怎麼回應孩子的挫敗。
我經常提醒自己,父母的職責不是讓孩子離開「學習」區間,直接抵達「知道」終點……而是幫孩子學會待在「學習」區間,忍受「還不知道」這件事。
即便從成人的角度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輕蔑他們的掙扎,或是對他們的奮鬥失去耐心,我們得讓孩子自己來。
當他們能在學習區間待愈久,他們就會愈有好奇心和創造力,既能懂得努力,也懂得實行各式各樣的想法。
(延伸閱讀│真正的愛,是適度讓孩子品嚐失敗:「這3個字」別對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