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哪裡好?長期以來,總是擺脫不了「便宜論」的宿命,這波搶才大作戰,雖然來得又急又猛,但在「價量原則」之下,也迎來難得一見的「加薪潮」。只不過,要徹底擺脫便宜宿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場疫情,啟動全球上班族史上最大規模的遠距工作實驗,進而掀起「大離職潮」;受惠宅經濟發威,開啟了台灣科技業暢旺榮景,拉動全產業人才流動,也讓全球看到台灣人才特色,亟欲爭取合作。從外商到本土企業,從科技業一路延伸到製造、傳產、服務業……,這波搶才大戰打得正火熱。
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HBR》上刊登一篇文章「打造復原力」,主要是說當一個人或企業面臨生命生存困頓時,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可挺過,更加堅強。關鍵就在復原力(Resilience)。
(一)緣起:16年前赴劍橋談合作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的英文版創立於1922年,今年剛好百週年。一世紀以來它已對全球的管理理論與實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世紀的台灣企業要與世界接軌,必先要與世界頂尖的管理學說、管
嚴峻疫情中,《捍衛戰士2》全球票房突破239億元新紀錄。這部電影,有人追的是回憶,也不乏追憶「逝去的青春與熱血」。台灣儲能先鋒「創揚」董事長李泰安,卻看到中小企業經營,一定要懂的兩大關鍵。
編按:從小小經理人蛻變成縱橫全球的船王,綜觀趙錫成的經營之道,可歸納為「服務第一,雙贏為重」、「薄利長銷,穩扎穩打」、「知人善任,帶人帶心」、「汰舊換新,逆向操作」等大項。(本文摘自《破浪者哲學》一書,作者為蕭容慧、周慧玲,以下為摘文。)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ESG更是企業熱門課題,現今也出現愈來愈多相關培訓班與工作坊,然而亂象也一一浮出:沒經驗假專家、課程學費昂貴、上課內容灌水,企業如何避免跌進花大錢沒效果的陷阱?
編按: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不管是合作還是競爭,要以利益至上為原則,理性地選擇合作夥伴,甚至讓殘酷的競爭變得優雅而有效。(本文摘自《蝴蝶效應》一書,作者為志晶,以下為摘文。)
在「雙向考核」的職場年代,薪資與福利已不是企業留才的最主要因素;企業的文化、願景和價值觀,是否符合員工的職涯發展與想像,成為留才關鍵。台灣武田藥品以「PTRB(Patient、Trust、Reputation、Business)」作為決策考量的優先準則,讓員工認同成為凝聚人才的祕訣。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去年越南爆發疫情封城,製鞋業慘遭重創,更不少廠商倒閉退場。然而,戶外鞋王「鈺齊」卻逆勢成長,今年第一季獲利成長66.9%,更是高居製鞋三雄之冠。背後祕密,藏在董事長林文智的「冷門策略」。
1993年,陳清港創立普萊德科技,以自有品牌行銷140餘國,中間歷經多次全球經濟危機,仍維持不曾虧損的營運奇蹟。在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台灣,他如何站穩品牌之路?
不少企業表示對員工在電腦螢幕後的行為感到不安,他們深信在規範的上班時間內,躲在房間看Netflix、偷偷吃早午餐而不工作的僱員大有人在。但事實上,遠端工作能幫助員工在保有私人活動的情況,在時間內完成工作,同時保有績效和生產力。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惟。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訪談國內重要的商管學院院長,帶讀者掌握未來台灣值得關注的趨勢。本期第二篇專訪,邀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分享企業長青的4點建議。
不論什麼行業,現在都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
編按:會議是否踴躍發言的關鍵在於主導者。我在本書則要介紹亞馬遜經常提及,我認為格外重要的三個方法,讓會議發言更踴躍:換個說法、擱置區、從露臺俯瞰。(本文摘自《亞馬遜會議》一書,作者為佐藤將之,以下為摘文。)
編按:WFH、Work From Anywhere似乎已逐漸轉為常態,這時候雇主們要做的不僅是建構遠距工作的流程、輔導人才、納入心血,還要考量員工的入職儀式和遠距模式下的員工訓練等人事相關議題。本篇將延伸討論入職後的員工訓練,並提供幾個遠端培訓的辦法供雇主們參考。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惟。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陽明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鍾惠民,與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2022年3月29日午後,就在見證了臺北商貿發展歷程的紅磚古蹟「臺北記憶倉庫」,一場無與倫比的光榮記憶正在形成,弦樂四重奏、琵琶中西合璧交織出優雅動人的音樂氛圍,全國經營管理精英匯聚,第十二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頒獎典禮隆重登場。
回憶在Google台灣時率領全台的超級人才,簡立峰最強調知識的「共創」,也就是「協作」的力量。但台灣有不善表達、仰賴老闆做決定的被動文化,Google如何帶領團隊進行最好的發揮?
ESG是近來全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2022成大企業論壇中,特別邀請中租控股、和泰興業(大金空調)和佳世達科技,分享各自經營ESG的理念。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在致詞時表示:「ESG是跟著產業走,必須有明確的知識、技術與人才。藉由論壇,同樣是對成大實踐SDG的檢視,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準備好人才,投入每個企業目前所需的ESG。」
編按:擴大規模的時候,速度多快才叫作太快?傑森.戈德堡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悟,因為他創立兩間新創企業,結果卻大不相同。(本文摘自《不受傷創業》一書,作者為湯姆‧艾森曼Tom Eisenmann,以下為摘文。)
去年東元深陷父子經營權大戰,引發外界質疑「電動車布局太慢、罔顧本業」等。不過,今年東元竟拋下震撼彈,招來史上第一位「非東元人」的總經理范炘。究竟,過去深耕汽車業、沒待過東元的他,如何帶領東元變陣?
26年前,楊基寬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網路人力銀行,長期觀察台灣的人才市場。在他眼中,邁向少子化的台灣,正面臨哪些人才危機?企業又該如何用「培育的力量」,留住高績效人才?
編按:在後疫情時代,「後人口統計模型」顯示出消費者擁抱「個性化」和「客製化」的產品趨勢。餐飲業更不能忽視顧客的人性成分,因為餐廳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本文摘自《創新有理》一書,作者為程天縱,以下為摘文。)
編按:曾經市場普遍認為:任何產品,買回家之後,需要顧客動手安裝三個螺絲釘以上的,一定賣不好。但IKEA打破這個規則。成功的企業永遠不會忽視消費者的力量。(本文摘自《創新有理》一書,作者為程天縱,以下為摘文。)
過去,對許多企業來說,永續只是記得關燈、珍惜用水的隨手做環保,或是淨灘、植樹的CSR活動。但這次,永續已從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形象公益,變成「不跟上就淘汰」的生存戰。
隨著各國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淨零碳排成為國家與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如何踏出永續轉型第一步?《遠見》整理出六大關鍵思惟,幫助企業搶先擬定行動策略。
未來十年內,台灣各個領域的各家企業,將會面對三大「永續強制法規」的倒數計時緊箍咒。為了備戰全球淨零碳排賽局,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相關事務,希望趁早卡位綠色供應鏈。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退而未休,從事慈善事業18年,陸續透過創辦「若水國際」與明怡基金會,持續發揮社會影響力。這些年,他不僅摸索出一套結合企業經營與NPO管理的心得,更將《精實影響力》(Lean Impact)一書,列為推動公益事業的最佳參考。張明正難得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暢談其心路歷程與自我實踐。